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5 / 6)

一来岂不是天下大乱。

    明法纪、严规矩,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实在没什么可说道的。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史书上明确说,子产铸刑鼎之后,遭到了天下人的批判和反对。

    而且反对声很大,代表性反对者就是叔向。

    叔向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当时有名的贤臣能臣。

    对外维护晋国的霸权,对内维护中央权威,亲弟弟贪墨都能大义灭亲。

    其名声还要压晏婴一头。

    就是这样一位贤能之臣,带头反对铸刑鼎。

    还数次写信劝告痛斥子产,认为铸刑鼎会导致: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大意是百姓知道法条之后,就不害怕官吏权贵了。

    子产对此的反击是,贵族利用法律肆意妄为,对下侵害百姓,对上架空中央。

    而且因为法条不明,导致商人不敢来经商,致使郑国愈加贫穷。

    他铸刑鼎是为了限制地方贵族的权力,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

    明确了权力和义务,百姓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商人也敢来郑国经商了。

    ‘吾以救世也!’

    看到这里,朱标终于意识到,事情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天下人都反对铸刑鼎,反对公开法条,这说明什么?

    说明以前的律法是不公开的。

    这时马钰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再次浮现在他脑海里。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难道当时的人都抱着这种思想,所以不愿意公开法律?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再次下令,让东宫的史官翻找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翻阅华夏律法的发展过程。

    虽然没有搜索引擎,但在五六位史官十几位书吏的努力下,几个时辰后朱标想要的东西就被翻了出来。

    此时已经三更时分,可朱标丝毫没有睡意。

    拿到资料就翻阅起来。

    先是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根据左传记载: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固定法条,如何判罚全凭贵族商量着来。

    他们说怎么判,就怎么判。

    子产铸刑鼎,就相当于是剥夺了贵族的量刑权,将制定法律的权力收归中央。

    贵族再也没有办法和以前那样,随心意判决案件。

    所以贵族官吏群体才会如此反对铸刑鼎。

    叔向才会痛斥: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就连对子产非常尊重的孔子,都批判说: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权贵对铸刑鼎的直接态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