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字的可跳过(3 / 4)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黍苗》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先秦〕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

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o]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