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字的可跳过(4 / 4)

人: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逗):也叫句逗。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o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

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

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不”

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o]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

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u):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o]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夫子,老师,指孔子。

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郯(ta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a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师,乐师。

[33]老聃(da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a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o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huan):六艺的_和传文。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六经本文。

传:注解经典的着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

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