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失意的诗人谢灵运(1 / 2)

在随皇上归京口的文武百官中,谢灵运也是其中之一。.

此前,谢灵运在秘书监的位置上快有一年的时光了。他先是奉皇上的旨意整理皇家图书,以补足秘阁里图书的遗缺;其后又因有晋一代还没有一部令人满意的史书,刘义隆就下诏令让他着手撰写《晋书》。为了撰写好这部史书,在一段时间里,谢灵运埋于那些记载有关晋代历史的典籍之中,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这些典籍,大都是西晋的历史,有的只是一些片段,其中有王隐的《晋书》、虞预的《晋书》、6机的《晋记》、干宝的《晋记》、习凿齿的《汉晋阳秋》、郭颁的《魏晋世语》、傅畅的《晋诸公赞》、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傅畅的《晋公卿礼秩故事》以及《晋泰元起居注》,等等。

在看到数十年前先辈们的辉煌业绩时,谢灵运在仰慕、赞叹之余,往往废卷感慨:陈郡阳夏谢氏中的翘楚人物,如谢安、谢奕、谢万、谢石以及谢琰、谢朗、谢混,曾相继共宴处,居住在乌衣巷,世称“乌衣之游”,那真可谓风流一时。

尤其是在淝水之战中,谢家创下的业绩是多么辉煌:谢安是坐镇朝廷的总指挥,谢石(谢安弟)是征讨大都督,祖父谢玄是前锋都督,他们仅凭八万兵——其中主要是北府兵,就打得号称百万兵的前秦苻坚军队丢盔弃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军队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谢氏一门因此得封三公。

祖辈的韬略雅量及赫赫战功,使得原本显得黯淡的有晋一代的历史辉煌了许多,也使得胸怀大志的谢灵运再也不能执笔安坐在秘阁中了。

谢家与王家,曾是支撑司马晋王朝的两大支柱;而在那场决定晋氏命运的淝水之战中,统帅部的主要人物都是谢家的。少了王、谢的家族史,有晋一代似乎无史可写。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王、谢后人今何在?王氏如今仍执掌着大权:王弘任司徒、扬州刺史,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其弟王昙任侍中,是皇上的心腹之人;王华任侍中,兼护军将军,也是帝之代臣。而谢家呢?曾经显赫一时的谢晦竟会落到那样一步田地!谢弘微在皇上被封为宜都王时,曾担任宜都王文学,皇上即位后,现任尚书吏部郎,虽和王华、王昙、殷景仁、刘湛等号为“五臣”,但他居身清约,恬退隐忍,并无什么作为。

自己呢,袭封了祖父康乐公的爵位,刘宋代晋称帝以后,依旧例降公爵为县侯,如今自己的职位虽和侍中一样同为三品,但朝廷大事无由得问,像自己这样的出身和才华,怎么能长久埋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呢!他想起了汉高祖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之后曾说过的话:“安能郁郁久居此乎!”——萧何举荐韩信时问刘邦,若只想呆在汉中,不必重用韩信;若要和项羽争天下,没有人能取代韩信。刘邦曾这么回答。

而今之皇上……成了帝之心腹的王氏兄弟,整日侍立于帝之左右如影随形,他人若想亲近皇上近于空手攀天。而王弘又是何人!晋时,武帝刘裕初建宋国,谢灵运曾担任世子左卫率,因军人桂兴**他的爱妾,谢灵运大怒,在江岸僻静处诱杀了桂兴,然后弃尸于江中。王弘弹奏谢灵运“杀兴江边,弃尸洪流。事京都,声播遐迩。宜加重劾,肃正朝风”;其后又弹奏他“过蒙恩奖,频得荣授,闻礼知禁,为日已久,而不能防闲闺房,致兹丑闻,不顾宪轨,忿杀自由。此而勿治,典刑将废。请以此事免灵运所居官,削其爵土,收付廷尉治罪”。谢灵运因此被免官。

事虽过去数年,但他一直耿耿于怀。王弘兄弟今借近水楼台之势,大权在握;殷景仁、王华等人,名望与地位一直不如自己,如今却后来居上,这怎能不让人心中恨恨!而蜷缩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秘阁之中,这又岂是先辈的“东山之志”!

在安静的秘阁里,谢灵运时常低着头来回踱着。那回荡着的脚步声,传递着他心中的躁动不安。久之,他的脚步声渐渐消失。他平静下来。走到案边,他坐下来静思良久,然后推开那一大堆用以参考的晋史,重又摊开一纸,提笔写下了一诗,以追述祖父谢玄在晋氏危难关头曾建立的功德:

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巳。崩腾永嘉末,逼迫太元始。

河外无反正,江介有蹙圮。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

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秦赵欣来苏,燕魏迟文轨。

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随山疏浚潭,傍岩艺枌梓。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在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