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魏军大举南下(一)(1 / 2)

镇守寿阳的豫州刺史、皇四子南平王刘铄受命从中路挺进许、洛,刘铄派遣其部将中兵参军胡盛之进汝南,到坦之进上蔡,进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东)。魏长社戍主、荆州刺史鲁爽弃城而逃。

既克长社,刘铄又派遣幢主王阳兒、张略等进据小索。魏豫州刺史仆兰从大索(在今河南荥阳)率领两千骑兵前去进攻王阳兒,王阳兒打败了魏军。到坦之等向大索挺进,荥阳人郑德玄、张和各自起义以响应王师,仆兰逃往虎牢。这时王阳兒也率军赶到,于是宋军占据大索;他们马不停蹄,乘胜进逼虎牢。

刘铄又派遣安蛮司马刘康祖率军增援到坦之。魏永昌王仁急忙率大军救虎牢,到坦之寡不敌众,败退;魏又趁势攻下悬瓠(因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而得名。在今河南汝南,时为南北战争要地,得之则置重兵戍守)和项城(在今河南沈丘,是宋陈郡治所)。

悬瓠、项城离寿阳不远,刘义隆担心南平王铄不能固守寿阳,急令向许、洛挺进的刘康祖回救寿阳,刘康祖于是急回军。在离寿阳数十里的尉武,他们遭遇永昌王所率领的八万骑兵。尉武戍戍主是南平王刘铄的部将左军行参军王罗汉。魏军逼近时,他的手下只有三百人。众人建议他放弃尉武戍,凭借旁边的那片低矮的树林以自固:“寇贼盛,三百人不足自守;南投树林,寇贼若至,可脱身。”王罗汉认为身受王命,不能轻易撤退;最终魏军攻尉武,守军箭尽力屈,败没。魏军法:活捉敌将,交给三郎大帅——即卫士,用铁索锁其颈脖。王罗汉被锁住颈脖后,趁着夜色抱着铁索砸死三郎大帅,然后抱着铁索一直逃回盱眙。

魏军已经占据了尉武戍,这时赶来的刘康祖只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建议依据山险,抄小道奔向寿阳。刘康祖怒道:

“我等受命朝廷,清荡许、洛,如今魏寇送上门来,不烦远劳王师。犬羊虽多,不敌猛虎!我军兵精器利,且离寿阳不过数十里,援军不久将至,又有何忧!”

于是他下令军中:“回望者斩,转足者斩足!”

刘康祖令八千人结车营前进。这以战车连成的活动的营垒,魏人的骑兵不能冲击。于是魏军四面夹攻,宋军与之大战,杀敌尸体撒落一路。魏军仗着人多势众,分为三班且休且战。此时日暮风急,魏军骑兵抱来柴草火烧宋军车营;刘康祖激励将士,宋军皆殊死作战,无不一以当百。凡被魏军火烧处,刘康祖随即令将士填缺。

经过一日一夜的恶战,宋军共杀敌一万余人,过己军总人数,但宋军将士也多伤亡,战场上血流没踝。刘康祖身先士卒,身中十余创;宋军疲敝,但意气不减。时值暗夜,刘康祖突然被流箭射中,流箭贯穿了他的颈项,刘康祖落马而死。主帅一死,加之众寡悬殊,其余将士难以续战,于是奔溃。魏军纵兵掩杀,宋军伤亡殆尽,自免逃归者不过数十人。

战后,魏军为威慑宋军将士,就把刘康祖的头颅传给宋彭城守军看;彭城守军看见刘康祖面色如生,更坚定了他们守城的意志。

魏军在永昌王的率领下,进逼寿阳,他们一路上焚烧了马头、钟离。南平王铄率众固守寿阳,魏军不能攻克,不得不撤离寿阳,东进与拓跋焘会合。

冬十一月五日,拓跋焘率大军到达邹山。宋邹山戍主、宣威将军兼鲁郡太守崔耶利寡不敌众,被魏军俘虏。登上邹山,拓跋焘看到了秦始皇东巡时颂秦德的石刻,不以为然,就让士兵推倒了它。与此同时,拓跋焘第五子楚王建自清水西进,进据萧城(在今安徽萧县);步尼公自清水东进,驻扎留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驻守在彭城(在今江苏徐州)的帝之第三子、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遣他的参军马文恭率兵向萧城,太尉江夏王义恭派遣他的军主嵇玄敬率兵向留城抵御魏军,同时作为宋军侦察。萧城魏军偃旗息鼓悄悄挺进,马文恭侦察不明,猝然与之相遇,不能抵抗,不得不率众投奔南山,魏军随即包围了南山。两军交战,势不相当,马文恭战败,只身逃归。嵇玄敬与魏军相遇,因幢主华钦继其后,魏军以为是援军,惊退,奔向苞桥。沛县百姓焚烧苞桥,又趁着夜色在林中击鼓呐喊,魏军又误以为是宋大军到达,就争渡苞水,苞水深,魏军淹死者近半。

随后拓跋焘率大军到达萧城,萧城距彭城只有十余里;而彭城作为宋淮北军事重镇,扼南北要冲,也是宋徐、兖二州治所。除了武陵王刘骏镇守在这里外,作为众军节度的主帅太尉兼司徒江夏王义恭也把大本营设在彭城。

彭城军力虽盛,但军粮不足。作为主帅的义恭打算弃了彭城南逃,但害怕魏军截断南逃的退路,所以怎样逃还举棋不定。此前,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乘驿马驰归京都,还在途中,因碻磝告急,刘义隆派驿骑下诏阻止他,让他前往碻磝援助王玄谟。沈庆之在回救途中,拓跋焘大军已经南下,沈庆之受阻不能北上,只得滞留彭城,江夏王就任命他为太尉府中兵参军。沈庆之对历城有所了解,听了江夏王准备撤离的打算后,作为主帅的参谋,他就建议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