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魏军大举南下(一)(2 / 2)

,拥戴二王及妃女投奔历城,同时再分兵给护军将军萧思话让他镇守彭城。而太尉长史何勖建议应席卷逃奔郁洲(古洲名。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时在海中,周回数百里,清朝时因海岸扩张始与大6相连。相传秦末田横曾居此,故又名田横岛),然后再从海道回京都。

义恭去意已定,只是对沈、何二人的建议一时还难以取舍,于是召集群僚集思广益。时魏大军逼近,人心惶惶,众人也不知二议有何长短。这时受皇帝命辅佐武陵王的安北长史兼沛郡太守张畅言反对二议:

“若历城、郁洲有可达之理,下官岂敢不加高赞!但如今城内缺粮,百姓皆有奔走之愿,只是因城门紧闭,欲走无途罢了。殿下一旦打开城门,百姓则将各自奔散,到那时再想投奔历城、郁洲,怎可能啊!如今军粮虽不足,但眼下尚未告尽,到了将尽时再作计议也不迟。哪有舍弃万安之术,而踏上危亡之途的道理啊!若采纳奔走之计,下官将把颈血溅在公的马蹄上!”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武陵王原就不赞成撤退之议,听了长史的话,也对叔父江夏王说:

“阿父既为全军总统,决定去留,非道民所敢言。然而道民既为城主,若因撤退而损国威,延敌寇,其为愧疚,也太深了!若弃镇奔逃,道民将无颜面对朝廷。道民愿与此城共存亡!张长史之言不可变!”道民,武陵王刘骏的小名。

张畅的话既然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而作为城主的侄儿又持此议,义恭这才停议撤退一事。起初,刘义隆担心义恭不能固守彭城,因此备加叮嘱。义恭也曾信誓旦旦地说:“臣虽不能临翰海(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汉武帝时霍去病曾击匈奴于此),济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匈奴地),但也不致于有刘仲当年奔逃之耻!”事到如今,可见当初刘义隆的担心并非多余。

刘义隆担心彭城人多食少,就派员外散骑侍郎徐爰乘驿马到彭城了解粮食储备的具体情况。到彦之北伐时,徐爰曾带着皇上的意旨督战;后来有将领以不能自专为由为自己开脱,于是这次北伐刘义隆就没有让中使随军宣旨。但王玄谟前锋溃败如此,刘义隆因此又心有悔意。现在徐爰在了解了彭城的粮食储备情况后,就带着米最(登载粮食储备情况的簿册)赶回京都,城内为慎重起见派骑兵护送他上道。已经逼近彭城的拓跋焘获悉后,立即派出数百骑兵急追徐爰,想以此了解城内虚实。但魏军慢了半拍,徐爰已过了淮河。

义恭听说魏数百骑兵急追徐爰而去,担心徐爰被俘失去米最,魏人得知城内底细,于是再次忧惧起来,因此再提撤退一事。次日,护送徐爰的骑兵返回,说他已经远去,义恭这才放下心来。

十一月二十六日,拓跋焘率领大军赶到彭城,随即把刘宋重镇彭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围定了彭城后,拓跋焘就登上了城南亚父冢——张良墓,又在戏马台(在彭城城南,高十仞,宽广数百步,当年项羽所建)搭建毡屋以了望城内。

参军马文恭在萧城战败后只身逃归的时候,其他官兵或阵亡或被俘,他的队主蒯应也在被俘之列。此时蒯应已随拓跋焘到达彭城,拓跋焘派他到彭城小市门向城内喊话:

“我君向安北将军致意!我远来疲乏,城内若有甘蔗及酒,可送来。”在年初汝阳战败后,武陵王刘骏就由安北将军降号为镇军将军,魏人还不知晓。甘蔗产于南方,北人以稀为贵,都爱吃。

“为禀告!”宋防城队主梁法念答道。

接着蒯应又自陈有关萧城败况。梁法念问:

“虏主拓跋焘来否?”

“来了!”

“今何在?”

蒯应用手向西南方向指了指。

“魏军有多少?”

“四十万。”

梁法念随即禀告武陵王。武陵王派人答道:

“路途劳累!今送酒二瓮,甘蔗百根。听说魏带有骆驼,可送来!”

南人少见骆驼,认为它是奇兽:背有双峰,能背负千斤物,日行三百里;凡装载之时,必先跪下,载物未尽其量,终不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