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大战的余波(2 / 2)

守襄阳时,鲁轨曾密派亲信程整携带书函打算归诚,但因自己曾战死刘康祖之父刘虔之和徐湛之之父徐逵之而心存疑虑,不敢归。刘义隆知道后为释其疑虑,曾致书函招纳,答应让他做司州刺史,但终不果。等到鲁轨死,其子鲁爽继任荆州刺史,仍镇守长社。后屡因酒过,拓跋焘怒,意欲杀了鲁爽,鲁爽害怕了,密怀南归之计。其弟鲁秀才力过人,在魏任中书郎,深得拓跋焘信任。后来宋殿中将军程天祚戍守彭城时出战被俘,拓跋焘赏识他的针灸术,常常召他与己同车,这样程天祚得以亲近拓跋焘,也因此得以与鲁秀相识;程天祚常劝鲁秀南归,鲁秀接受了他的建议。

拓跋焘率大军到达瓜步山,鲁爽、鲁秀兄弟密定南归之计。拓跋焘撤退到湖6时,他们兄弟二人向拓跋焘请求说:“奴与南有仇,每当兵来,常忧虑祸及父祖坟墓。乞共迎丧,还葬国都。”魏群下对主都称奴,就像汉家称臣。拓跋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长社戍有魏守兵六七百人,鲁爽骗他们说:“南界有宋兵,需三百骑兵往界上探听。”三百人离开后,鲁爽兄弟率领心腹夜袭留守者,尽杀之,然后率众驰入虎牢城。鲁爽只有第三弟留在魏,其余家属都自随。这时鲁爽率领部下及愿意随从的千余家共计六千八百八十三人南奔汝南,派弟弟鲁秀从许昌到寿阳奉辞于南平王刘铄,刘铄立即派人驰驿入京。

刘义隆获悉后,一时忘记了战后的不快,大喜,随即任命鲁爽为司州刺史,镇守义阳(在今河南信阳);任命鲁秀为颍川太守,鲁秀的其余弟侄并被授予官职,所得赏赐丰厚。

拓跋焘得知鲁爽兄弟率众南奔,随即毁掉了鲁爽父祖坟墓。

徐湛之虽位居相位,但不敢申其私怨,上表求请归居田里,皇上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