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太子拓跋晃已经二十四岁了。.
太子晃十三岁时,太子妃闾氏生拓跋濬(即后来的文成帝),至于今,太子晃已经有子十二人。
自从拓跋焘西征凉州时起,太子晃就已监国——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晃在精察治政之余,往往也多行不法之事。尤其在拓跋焘出征远方时,留在平城监国的太子晃在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的诱使下,每每骚扰百姓,**民女;他又好搜刮财物,营立私田以取其利。因为在任城平的唆使下太子与百姓争田地,太子太傅高允劝谏他:
“天地无私,故能覆载万物;王者无私,故能养育万民。昔之明王,以至公宰物,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示天下以无私,训天下以至俭,故美声远扬,千载不衰。今殿下国之储君,四海属心,言行举动,天下所则,而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卖市街,与民争利,谤声流布,不能遮掩。天下,是殿下之天下,富有四海,何求而不获?竟与贩夫贩妇争此尺寸之利!昔虢之将亡,神乃下降,赐之土田,终丧其国;汉之灵帝,不修人君之重,好与宫妃列肆贩卖,私立府库,以营小利,难免颠覆之祸。前鉴若此,甚可畏惧!
“为人君者,必明于择人。《书经》云:‘无近小人。’孔父有云: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武王爱周、邵、齐、毕,所以王天下,殷纣爱飞廉、恶来,所以丧其国。历观古今存亡之际,无不由之。如今东宫俊材不少,而近来殿下侍御左右者,恐皆非在朝之选。故愿殿下稍察愚言:斥去邪佞,亲近忠良;所有田园,分给贫下;畜产贩卖,尽散于民。如此,则美名日至,谤声可除。”
太子晃看了,置之不理。他不但无所收敛,反而又让仇尼道盛去向中常侍宗爱索要战争中掠夺来的财物。
这宗爱是拓跋焘的心腹宦官,一年前,宗爱看中了白登山东边大块的土地,已经准备了收购的钱财,但太子知道了,抢先一步以低价买了去,那着实让宗爱气了一场。但他转而一想,太子是国家储君,太子想要什么,还能去争?不要说田地,就是性命……将来太子即位,他要谁的脑袋,谁还能捂着脖子躲起来?因此他对太子是既恨又怕。仇尼道盛来要财物的时候,宗爱先少量给他,后来太子胃口大开,又让仇尼道盛再去索要,这时宗爱就以皇家之物为由不给他,仇尼道盛就仗着是太子的亲信,竟然对着皇上的亲信破口大骂:“老阉!”国家上下,谁敢对着能左右皇上的阉官如此无礼!宗爱听了,心中郁结着一股怨气,只等着那个作的时候。
要想算计人,只要留心就是了。宗爱派手下的小太监在平城内外四处打探有关太子、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等人的劣迹,准备着向主子禀告的材料。太子和他的诸多亲信原就不是无缝的蛋,他们的那些不法之事,没有人较真也就罢了,若一旦有人较起真来,哪里还能躲得了,藏得住?宗爱这一查,还真让他查出了两件大事来。
几年前,拓跋焘围剿盖吴时,因在长安佛寺现佛徒私藏的大量兵器,又现佛徒与妇女*乱的密室,就曾尽诛长安沙门,焚毁佛像,下令禁佛:敢有礼敬佛神及私造泥佛、铜佛者灭族!那时太子晃因虔诚信佛,就延缓宣布来自长安的诏令,也因此,平城远近的沙门多得以逃匿,民间也得以收藏佛经佛像。此次宗爱手下经过深入细致的打探,果真在仇尼道盛家中现了佛经佛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东宫的一个偏远的殿内现了一尊佛像——自禁佛以来,天下已不太能看到佛像,而东宫竟然还摆放着一尊铜铸佛像!宗爱得知这一消息后,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的宗爱为此还厚赏了那个混入东宫的小太监牛庆。牛庆也是重金收买了那个供职于东宫的同乡小太监,那同乡小太监因为得罪了太子受到了严厉的责罚,这才在和牛庆说梯己话时泄露了此事以排解不满——其实这事在东宫也不止一个两个人知道。牛庆得了厚赏后,饮水思源,就分了一小半给了那同乡小太监,那同乡小太监得了这赏以后心有不安,就悄悄地离开了东宫,从此不知所踪。
这还只是第一件事,另一件事则足以让拓跋焘七窍生烟且欲置之死地。
拓跋焘新近得了一个美人,那美人是大臣家的女儿,为人聪明伶俐,深得拓跋焘喜爱。拓跋焘外出,就一定让她随行。此次南下,那美人微染小恙,因此拓跋焘就让她留在平城静养。太子在父皇得到这个美人之初,就在殿内见过,虽是父皇宠妃,但他垂涎已久。在去年六月拓跋焘北征阴山时,他就曾让心腹太监入宫买通美人身边人。那心腹太监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他花言巧语,说太子身强力壮,甚得女人欢心,太子有子女二十余人也是一证;他又悄悄说主上如今一日老似一日,而太子不久就将拥有天下,等等。那美人本就像许多美人一样,原就没有什么心计,经这么一番花言巧语,很快就动了心,也没过多久,太子就得手了。太子不近美人便罢,一旦近了,只觉春光短促,一离开那美人,他就朝思暮想,甚至茶饭不思。只要父皇安居平城,他就盼着周边有事,希望父皇快点出征而美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