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魏的太子走上了断头台(2 / 2)

留在平城;父皇出征了,他就在宫中默祷战争能持续下去,希望父皇迟些回来甚至永远也不回来。

久而久之,那美人也只想着身强力壮的太子,只希望能把这美梦永远做下去。

拓跋焘南征,美人虽有小恙,但原无大碍,只因心有所系,于是她就装出个七八分,这才得以留在平城和太子继续偷欢。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每次要能顺利出宫,或者能让太子顺利入宫,这在戒备森严的宫禁,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好在似有天助,他们的每次偷期密约都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偶尔有个小差池,太子也都能以威逼利诱化险为夷。

事情出在太子入宫之后。美人怀孕了,但懵懂无知的十多岁的美人却并不知晓,就在二人在密室中**的时候,不幸生了:美人流产!这把太子吓坏了,一时间他不知所措。俗话说:无毒不丈夫。考虑到利害关系,这时太子冷静了下来,随之对美人的心也冷却了许多。就在美人*着的时候,他一边安慰着她,一边狠命地掐死了美人。在东宫处理一具尸体,就像杀死一条狗一样,可是在后宫就难办了。他慌乱之中叫来了那买通的奴婢,两人趁着夜深人静,就把美人的尸体扔倒了一个枯井里,然后太子匆匆逃离后宫。

皇上的宠妃在一夜间蒸了!这一下把所有的太监都吓得毛都竖立起来了。高墙深宫中的一个弱女子,她能插翅高飞吗?从床铺上留下的大量的血迹,太监们查出了事情的真相。

东窗事的时候,拓跋焘已班师过了黄河。宗爱立即带着宫中卫队火去迎接拓跋焘并禀告此事。

拓跋焘的震怒是可以想见的。但宗爱觉得主上的怒火还未烧到极限,于是又火上浇上一瓢油:东宫官员行为异常,陛下暂且不要急着入都,入都恐生变,不如握重兵于外,然后再作打算。拓跋焘一直是信任宗爱的,对他的话往往是言听计从,但现在他犹豫了:这几个月的功夫,平城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事情竟会展到这步田地?他一向是果敢的,他要继续往京城进,但他做好了部署以防万一:诈死。

于是宗爱受命,又匆匆回平城传令:主上箭伤复,于路驾崩,太子去迎丧。

太子晃不知是计,果然带着他的东宫官属仇尼道盛、任平城等出平城迎丧。在路上,太子晃还在悔着:早知如此,就不该掐死那美人。不过转而一想,觉得父皇一死,自己即了大位后天下什么不是自己的,还犯得着再去偷期密约吗?还会在意一个小女子的损失吗?于是他心中释然了。

可是到了那里,结果却出其意料:他没有看到任何哭丧的场面。

是秘不丧,像赵高对秦始皇那样吗?正在疑惑着,他看到了父皇从毡房里走了出来,和他隔着一段距离。他一时还觉得是在梦中,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是父亲的鬼魂吗?是宗爱耍的什么花招吗?就在他这么疑惑着的时候,他的卫队就被皇上的卫队分隔成了几块,然后就被一一拿下了。当然,太子自己也不例外。

容不得作出任何分辩,更容不得作出任何激烈的反应,太子晃就被囚禁在一个特制的铁笼子里。在铁笼的外面,那些随从的东宫官员一一被斩了。临刑的时候,仇尼道盛、任平城等还哀求似的看了看主子,但主子已经被关押在铁笼子里了,境况大概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太子则看了看宗爱,宗爱对他却仿佛不屑一顾似的,乜斜了一下,就站在皇上身边,谄媚地笑着。

太子晃被押着回到了平城。

打捞上来了宠妃的尸体,拓跋焘还嫌证据不够充足,就下令搜检东宫。不出所料,他的卫兵果然搜出了铜佛以及太子令人从诸营强索的财物。随即,受拓跋焘的旨意,宗爱亲自部署安排着,斩了东宫所有太子所亲近的官员以及后宫里被太子买通的奴婢和太监。太子太傅高允没有被杀,一是因为拓跋焘对他的信任,二是因为搜查出了他写给太子的谏书,可以证明他已经尽到了责任。

最后,太子晃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宗爱站在远处看着,脸上挂着旁人不能觉察的奸笑。斩了太子,宗爱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