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全国响应教育大潮(3 / 3)

的重要指标。

他们每日亲自到工地巡视,监督工程质量。

在一些偏远山村,村民们世代不识字,终日辛苦劳作。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也能免费读书时。

许多老实巴交的农夫,甚至在学堂建成后,自发地跑来帮忙,挑水、搬砖。

只为让学堂早日完工。

他们眼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当地的文士、秀才、举人,在朝廷的感召下,也纷纷前来应聘夫子。

他们被宝妞说的“人人可读书”的理念所触动。

也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朝廷也提高了夫子们的俸禄,吸引更多有才学之人投身教育。

在大学院的选址上,更显得慎重。

这些大学院不仅要有足够的书库,还要有宽敞的学舍,更要有独立的试验场地,以供未来的科学研究之用。

谢南书和工部官员多次勘察,选择了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地方。

大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增加了算术、农学、医理、匠作、地理、博物等实用科目。

宝妞特意嘱咐谢南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还从空间里筛选了一些现代的基础科学知识,让谢南书找人翻译成大洲文字,作为大学院的教材。

例如,她讲解了杠杆原理、简单的机械结构、作物轮作的好处等等,让大洲的知识体系有了新的突破。

仅仅数月时间,京城和各州府的学堂便初具规模。

招生的那日,各地学堂门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送孩子入学。

一个名叫小明的七岁男孩,家里世代务农。

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书。

当他穿上学堂发放的簇新布衣,背上那沉甸甸的学堂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时,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

他触摸着崭新的课桌,嗅着墨水和书本的清香,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的父亲,一个黝黑的农夫,站在学堂外,望着儿子稚嫩的背影,眼眶湿润。

他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激动。

他知道,儿子的未来,不再是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而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多谢皇上圣明!多谢皇太女开恩!”他喃喃自语。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许多曾经失学的少年,以及一些虽然年纪稍长,但渴望识字的青年,也获得机会进入学堂学习。

甚至有不少女子也走进了学堂,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一个开端。

教育的火焰,在大洲国熊熊燃烧。

它点亮了无数百姓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也为大洲国的未来,培育着源源不断的人才。

光庆帝下朝后,常带着宝妞去皇家农庄的学堂查看。

看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夫子们耐心地讲解,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宝妞啊,你看,这些孩子,便是大洲国的明天啊!”光庆帝感慨道。

宝妞笑着点头。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开始,便不会停止。

大洲国的强盛之路,正在通过知识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