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砚科学探索基金”的设立,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内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因为其庞大的资金规模,更因它出自以精明冷酷著称的林镇钦之手,且指向了回报周期漫长的基础科学领域。外界对此解读各异,有赞其远见与社会担当者,亦有私下议论其是否“偏离主业”或“作秀”之声。
林镇钦对此一概不予理会。他按部就班地推进着通信基础设施巨项目的落地,同时,也开始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对林氏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战略的思考中。他隐约感觉到,传统的、依靠资本和规模优势扩张的模式已经触及某种瓶颈,林氏需要寻找新的、更具韧性和想象力的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谢艳玲的“心域”也迎来了一个甜蜜的“烦恼”。一家全球顶级的消费电子巨头,向“心域”抛出了橄榄枝,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收购方案。对方看中了“心域”在情绪感知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和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开出的价码足以让谢艳玲和她的团队实现财务自由,远超“心域”目前的估值。
这个消息在“心域”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团队中一部分早期加入、承受了多年压力和风险的成员,倾向于接受收购,享受胜利果实;而另一部分,尤其是后期被谢艳玲愿景和技术前景吸引加入的核心骨干,则强烈反对,认为“心域”独立发展的空间巨大,不应过早被纳入大公司体系,失去自主性。
谢艳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平心而论,对方的出价确实令人心动,也能为“心域”带来难以企及的全球渠道和资源。但另一方面,一旦被收购,“心域”的品牌独立性、技术路线决策权必将受到制约,她一直坚持的、将技术普惠更多人的初心,也可能在追求商业回报最大化的压力下逐渐变形。
她连续几晚失眠,反复权衡利弊。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攻坚或市场拓展的挑战,这是一个关于“初心”与“现实”、“独立”与“借力”的根本性抉择。
她没有立刻询问林镇钦的意见。她知道,这必须是她自己做出的决定。但她的焦虑和挣扎,没有逃过林镇钦的眼睛。
他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带她去了一个地方——不是高级餐厅或私人会所,而是海城最早、也是如今仅存不多的老式工人文化宫。文化宫显得有些破败,但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充满年代感的图书馆,和一间仍然有老工人定期活动的棋牌室。
林镇钦带着她,在图书馆布满灰尘的书架间慢慢走着,手指拂过那些纸张泛黄、散发着霉味的旧书。
“这里,是我爷爷当年经常来的地方。”林镇钦的声音在寂静的图书馆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白手起家,最初做的就是最基础的零件加工。据说他当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这里看书,和下班的工人们下棋,听他们聊天。他说,在这里,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能记住自己是为什么而奋斗。”
谢艳玲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她很少听林镇钦提起祖辈的事情,更没想到他会带她来这样一个地方。
“林氏就是从那样一个作坊,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林镇钦停下脚步,看向她,目光深邃,“过程中,有过无数诱惑,也有过看似更轻松的路。但核心的东西,一直没变——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独立决策的能力。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老套,但这是林氏能历经风雨,存活至今的根基。”
他没有提“心域”,也没有提那个收购案,只是平静地讲述着林氏的过往。但谢艳玲瞬间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他是在用林氏的历史,提醒她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你创立“心域”的根基是什么?什么才是你不能放弃的核心?
离开文化宫,坐在回程的车上,谢艳玲一直沉默着。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那个困扰她多日的问题,似乎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