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2 / 8)

万历明君 鹤招 7694 字 3天前

宫之事说过话,也为朱翊钧当初出阁读书使过力。

    实在有望有德。

    两宫不好直接呵斥,只能劝慰。

    奈何陈吾德这等人,政事理念如此,根本听不进去。

    奏疏被两宫驳回,他便将奏疏又送往了万寿宫,恳求皇帝亲启。

    同样地,六科十三道对于这种事,从来是不落人后,纷纷上疏万寿宫,希望皇帝能重视科场情弊。

    于是,这才有了今日廷议,朱翊钧出面“主持公道”的场景。

    兵科右给事中陈吾德被皇帝点明,丝毫不怵,或者说是等候多时了。

    “陛下,臣今年方被复起,在朝中也没有党朋,于城中揭帖一概不知,更对如今新政争端两不相沾,臣只是执心中公道说话!”

    陈吾德面色坚定,拱手朝皇帝一拜。

    “陛下,辅臣子弟,不当科举!这是科场公道,请陛下明鉴!”

    朱翊钧看着陈吾德的神情,分辨着此人的动机。

    过了好半晌,他才不置可否地缓缓点头。

    又看向户科左给事中刘不息:“刘卿,你是首倡,你也说说。”

    虽说能证实揭帖跟其人无关,但奏疏始终是其人首倡。

    刘不息闻言,有些局促地碎步出列,慌忙回道:“陛下,臣奏疏上已然说明了,辅臣子弟科考,有背祖宗成例,有违科场公道,有碍元辅名声。”

    六科十三道,在大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他们品级并不高,给事中、十三道御史都不过七品官阶。

    但与此同时,这一批人却在中枢的权力体系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地位之清贵,常与辅臣比照。

    以七品之身便能位列廷议参政,就是明证——“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

    这群人有着设置议题、左右决策的完整廷臣职权,权势不可谓不重。

    而对于议题不满意,他们的反对票也比别官来得更直接。

    那就是弹劾!

    下到士绅百姓,上到皇帝本人,统统都在这群人弹劾的范畴之内——对皇帝换了个说法,叫规谏。

    至于弹劾中有什么大疏漏?

    那不好意思,风闻奏事,哪怕是自己编的,也能推称“或曰”。

    可以说,在拥有极高职权的同时,还拥有无可比拟的免责权。

    纪律检查也就罢了,人事任命同样在科道言官的职权范围内。

    譬如铨选“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御史,各举所知,以任州县。”

    亦或者考成“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弹劾,谓之拾遗。”

    甚至连免赋的权力,都是按照绯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