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先天纯粹,一念之微(6 / 10)

万历明君 鹤招 9539 字 7天前

    但是……

    就看袁洪愈方才一番发言便知道,起码都五分的心思,都被皇帝所夺摄。

    堂堂当世大儒,竟然主动跳进了皇帝所构建的樊笼里!

    其心中压力之大,必然是周子义想象不到的。

    周子义几乎对皇帝五体投地——皇帝这姿态,显然就是来做裁判的,偏偏所有人对此,都说不出个不是来。

    皇帝仅仅坐在台上,袁洪愈便为了理学的道统,主动将自己的学说用皇帝综述的体系重新述说。

    经此一事,别说自己所在的司经局。

    便是翰林院、礼部,又有多少人敢像以往一样,动辄用儒者姿态谏诤皇帝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

    台上此刻,已经换了薛应旂论述。

    如果说袁洪愈是踩着王畿,吸纳钱德洪、李贽、薛应旂的学说的话。

    那么薛应旂便是踩着袁洪愈、李贽,以心学理学正统自居,高谈阔论。

    “王子说,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是天机不息处。”

    “王子又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

    “袁、李二公的论述,始终着眼于外部规范,有失于本体的超越与道德的挺立。”

    “袁公即便缝补了一番,称理学为生生不息,仍旧缺乏一种‘活泼’。”

    “李公即便自诩对立同一,亦缺乏一种‘自在’。”

    “或者用长惟居士的话来说,实践理性,天然便有缺陷,缺乏这种活泼与自在。”

    “当人的意念一旦启动,良知也‘自然’地同时启动,这里所说的‘同时’,意谓良知与意念、人心与意识之间不存在丝毫的间隙。”

    “良知必然‘同时’地、亦即‘自然’地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是说良知须等待或倚靠人的意念去发动,然后再回头来去察识意念的是非善恶。”

    “这是先天所在,或者说纯粹理性所在。”

    “正因这种纯粹,才保持了人想对于万物的‘超然’。”

    “没有这种超然,人也不过是‘槁木死灰’,没有这种超然,作为人的天大追求,便是镜花水月。”

    “若是摈弃这种先天之超然,便是再‘格物’、再‘循世’,也不过活不出自我的超脱,更成不了圣。”

    “故,推陈出新,当以先天而始!”

    朱翊钧静静听着这些人论述。

    心中却并不平静。

    如今的道学,太城市化了,全然向“纯粹理性”集中。

    既不说格物了,也不说实践了。

    一味靠着推演、感悟而成道。

    甚至缺失了逻辑这最为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