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先天纯粹,一念之微(5 / 10)

万历明君 鹤招 9539 字 6天前

    “朱子之理,同样是生生不息之理。”

    “朱子在《仁说》中,以天地生物之心来定义人,并认为人与万物各得天心之心为心,也就是说,人的本体,来源于天地之心。”

    “朱子的本体,自然是真实不虚的,却不是因外在而存、因对象而存、与天地对立的本体,而是浑然一体的存在,生生不息的存在,随着天地而变动的存在,其过程的全体,是人对于自身存在,而内蕴的真实。”

    话音刚落。

    薛应旂击节称赞:“袁公再度百尺竿头了。”

    理学式微,连他薛应旂都不得已兼蓄心学,另开一派。

    没想到袁洪愈替朱子缝缝补补,竟然再有开创,实在难得。

    这便是徒子徒孙的意义所在。

    朱翊钧见台下的小贡生有所不解,便好意替袁洪愈总结道:“所以袁公以为,朱子的认识实践以及道德实践,是主动的?”

    袁洪愈闻言,咂摸了一下皇帝的用词,了然之后,才点了点头:“天理并非虚脱而悬设,乃是有赖于人之‘格物致知’去充实,或者说去‘赞天地之化育’,天理之生机在人,人之生机在心,天地之心不能直接作用与天地万物,必须依托于人心。”

    “可见,人之心并非是被动的涵摄道理,而是如长惟居士所说——在朱子理学中,同样存在自主进行认识与道德实践之依据。”

    “若以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而论。”

    “岂不是朱子的学说,最为全面而涵盖?”

    ……

    台下众人,听着台上几人你来我往,不由痴痴入神。

    “袁公这是与李公合流了?”李三才惊讶地看着袁洪愈。

    孙继皋摇了摇头,凝重道:“不是合流,是袁公以理学的主干,吸摄了王子的根基,薛公的性论,李公的实践,将朱子理学推陈出新。”

    “就像阳明对朱子、象山翁所做的事情一般。”

    两人在台下,一度默契地没提及皇帝的事情,就事论事讨论着。

    象山翁是指陆九渊。

    王阳明当初有所开创,便是在陆九渊与朱熹的基础之上。

    周子义适时更正道:“与其说开创,不如说缝补,再给袁公一些时日,恐怕才能大成。”

    学说的视角最为重要。

    自从李贽开始散布“歪理邪说”后,各学派虽然面上嗤之以鼻,但该吸收的时候,一点也不会含糊。

    孙继皋拱手受教。

    周子义摆了摆手,很是随意。

    当然,心中却并不平静——从皇帝坐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平静不下来。

    即便这位圣王,如今并未说什么惊人之语。

    仅仅说的几句话,也不过是在总结、归纳。

    似乎并未给馆内众人带来什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