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辅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仓张家,一间书房中,气氛显得不是很好,隐隐透出一句略带质问的声音。
张家是《太仓旧志·族望》有载的豪门,修建义庄,开办儒学,赈济灾民,在民间素有名望。
当家的兄弟三人更是有官身的人物。
伯为张情,官拜南京兵部郎中;仲为张意,官拜太仓州同知;叔为张性,官拜苏松管粮参政。
按理来说,本身是豪门,又有官身,理当养气十足,泰山崩于前而不乱。
然而。
此时此刻的太仓三张,与从容不迫一词,实在相去甚远。
甚至说得上是格外的焦急不安。
桌案上摆着一份邸报,数份白话报纸——都是北京本地的报纸来的——似乎是三人烦躁的来源。
几份报纸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同一件事情……
起初。
万历皇帝原本主张开放报禁,百家争鸣。
他为此不辞辛劳,到处游说群臣,显然是真心诚意的。
但一方面,在朝廷里,万历皇帝的想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
另一方面,随着事情发展所激起的客观反应,也被迫改变了他的初衷。
只因文人天然嘴贱,性喜讽喻,平时还好,一旦有了说话的机会,那是怎么也收不住。
说话的文人一多,局面也就不好控制了。
其中各大结社、士林儒生、乡绅豪右,纷纷借助开放报禁的机会,畅所欲言。
除了讨论经学之外,还对政事发表了很多异见。
这种异见有善意的,譬如对清丈扰民的批判,乃至对新政以来诸多负面影响的反思,旨在更好地推行新政。
也有很多意见是恶意的,譬如撰写妖书,挑动南北对立,煽惑地域矛盾,旨在以此抗拒清丈,胁逼朝廷。
后者作为政治挑战,怎么可以姑息呢?
但朝廷却迟迟没有反应,使得民间妖书四起,竟然连“南君北朝”这种措辞都用在了报纸文章里!
一时间,朝中争相谏言,不能再放任了!
必须洒出巡城、捕快,搜出撰写妖书的贼人!
甚至户部侍郎范应期还公然上奏,希望皇帝能够南巡,扫平这股妖氛。
事情越吵越大,争执半月都不见结果。
终于,在六月底的时候,一件巧合,彻底引爆了这个炸药桶。
今科进士、庶吉士、翰林院修撰、值求是学院中书舍人张辅之,上疏称,如今妖书,不过为抵抗度田清户,毕竟各省都是按部就班,唯独江南几省,进度迟缓、民乱起伏、舆论不休,现在连南朝北君这种话都出来了,皇帝此时不南巡,更待何时?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