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填报志愿的“纠结”(1 / 2)

    第二十三章填报志愿的“纠结”

    六月的午后,蝉鸣把空气烘得暖洋洋的,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在茶几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晓雨坐在沙发上,指尖反复摩挲着那张淡蓝色的志愿表,纸边被捏得发皱,上面“市第一中学”和“启明中学”两个校名,被她用铅笔圈了又圈,墨迹叠着墨迹,像两道解不开的结。

    “晓雨,喝茶。”妈妈端着杯菊花茶走过来,青瓷杯放在志愿表旁边,水汽在杯壁上凝了层薄雾,“你爸刚去教育局问了,启明中学今年的理科重点率比去年高了五个百分点,师资也更稳些。”

    晓雨端起茶杯,指尖触到微凉的杯壁,却没心思喝。她知道启明中学好——那是全市理科最强的重点高中,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能占一半以上,爸妈从年初就开始念叨,说“女孩子学理科稳,以后就业路子宽”。可她的目光,总忍不住落在“市第一中学”上——那里有周学姐在的文学社,有学姐说过的“四月满校园的樱花”,还有她和苏晴在海边约定好的“一起考去看樱花”。

    “我还是想选市一中。”晓雨的声音有点轻,却带着点固执,“那里有文学社,我想继续写东西。”

    爸爸从书房走出来,手里拿着厚厚一叠资料,纸页上印着两所学校的历年分数线和学科排名,边缘还贴着他手写的批注。“晓雨,不是爸妈不让你选,”他把资料放在茶几上,指着其中一页,“你看,市一中的文科重点率虽然不错,但理科比启明差了近十个百分点。你偏科本来就有点严重,去启明有更好的理科老师,能帮你补补弱项。”

    晓雨的手指抠着志愿表的边角,把“市第一中学”那几个字又描了一遍。她想起上个月体育加试后,周学姐特意回学校看她,说“市一中的文学社每年都会招新人,我还等着看你投稿呢”,学姐手里的樱花书签,现在还夹在她的作文本里,粉白的花瓣压得平平整整,像个没拆开的约定。“可我喜欢文学,”她抬头看着爸妈,眼眶有点热,“启明中学的文学社很小,去年只招了五个人,而且……我想和苏晴一起。”

    “苏晴还不一定选哪呢。”妈妈坐在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昨天苏晴妈妈跟我打电话,说苏晴的数学模考成绩不太理想,启明的理科实验班有专门的补差班,她们更倾向于启明。”

    晓雨的心猛地沉了一下。她掏出手机,点开和苏晴的聊天框,输入“你想好选哪所了吗”,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却迟迟没按下去。她想起去年夏天,两人在海边把写着约定的纸条埋在沙里,苏晴笑着说“就算以后不在一个班,也要一起考去市一中,一起在樱花树下背书”,那时的海风带着咸甜,怎么现在就变了呢?

    “先别急着定,”爸爸把资料推到她面前,“你明天去学校找李老师问问,她带了这么多届学生,知道哪所学校更适合你。”

    第二天早上,晓雨揣着志愿表去了学校。教学楼里很安静,初三的教室已经空了,只剩下黑板上没擦干净的“中考加油”,粉笔灰在阳光里轻轻飘着。李老师的办公室在三楼,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

    “进来吧。”听到敲门声,李老师抬头笑了,办公桌上还放着晓雨之前的作文本,封面是她画的小太阳,“是来问志愿的吧?”

    晓雨点点头,把志愿表放在桌上,手指捏着桌沿,有点紧张:“老师,我爸妈想让我选启明,可我想选市一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老师拿起志愿表,指尖拂过那两个被圈住的校名,然后从抽屉里拿出晓雨的作文本,翻到其中一页——那是她写的《旧书里的阳光》,上面有李老师的红批:“文字有温度,有灵气,当珍惜这份热爱。”

    “晓雨,你觉得‘适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