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很特别的情况,我们一般做快乐的比较,很少用阿罗汉的快乐做比较。我们一般人说,喔,你这个快乐是欲界的快乐,这个是色界的快乐、无色界的快乐,我们一般都是在三界做比较。但是阿弥陀佛把阿罗汉的灭尽定这种寂灭乐用来做比较,这个地方就有消息了。
首先我们要把快乐分成三个层次,只要你有生命现象,就有三种情况的快乐:一个叫五欲乐,来自于财色名食睡,这种五欲的快乐;第二个叫三昧乐;第三种叫涅槃乐。这三种快乐我们可以区分成两种:一个是杂染的,一种是清净的。
什么是杂染的呢?五欲的快乐是杂染的。因为五欲的快乐它有问题,它必须由外境提供给你,透过六根的感受。这个六根是很粗重的东西,透过六根去感受快乐,有两种过失:第一个,躁动不安;第二个,引生过失。就是说,很奇怪,你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接受那个快乐,它就很自然会启动你的欲望,带动你的烦恼跟罪业。所以,你享受这个快乐,你未来要为这个快乐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就是有代价的快乐,就像你今天吃刀上蜂蜜,一定要被刀子割伤一样。所以你看佛陀并不怎么赞叹五欲的快乐。
三昧乐跟涅槃乐相对清净,因为他的快乐不用考虑外境,而是由内而外,是从内心的禅定、内心的涅槃的功德,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给我们色身受用。它没有经过六根,所以相对寂静,而且不会有过失。因为没有经过六根的受,它就不会刺激这个想蕴,它不会让你打妄想,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停止的状态。
那到底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五欲乐,是三昧乐,是涅槃乐呢?我们看,从这个经文,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佛陀根本并没有把五欲乐放在里面。他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超越阿罗汉的灭尽定的!那能够超越阿罗汉灭尽定,肯定就是三昧乐跟涅槃乐了,那几乎别无选择了,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不障碍你修学圣道、一种无过失的快乐。你看我们娑婆世界修行,几乎每一个宗派都要都摄六根,教你说,我不管你福报多大,娑婆世界的快乐适可而止就好了,差不多就可以了,你的福报省省花。对不对?几乎没有一个宗派例外。你现在告诉我,说哪一个宗派可以不用都摄六根的?没有,几乎没有。就像禅宗也不敢这样做,他开悟以后也要好好保护他的圣胎,也是跑到山中林下。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在修行过程当中,当然我们不能没有快乐,一天到晚太痛苦也不行,但是对快乐其实是很克制的,要节制的。为什么?因为它过失太厉害了。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对快乐,我们看《阿弥陀经》,好像看不出需要都摄六根,感觉不出来。对不对?我们看依正庄严,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住在宝树上,你看看树叶,欸,树叶现出十方国土的庄严给你看;你到了八功德水,这八功德水流来流去,流动,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我们从前面的经文来看,极乐世界的六根似乎不需要收摄,因为它六尘里面的快乐有一种圣道的力量,他隐隐约约有圣道的力量。
阿弥陀佛他的成功在哪里呢?他知道我们喜欢快乐。然后就像说,欸,你不喜欢吃药,对不对?咱们不吃药,咱们吃巧克力!我就把药放在巧克力里面,是吧?小孩子喜欢吃巧克力,恒顺众生嘛。那么你这个巧克力七吃八吃,就把药给吃下去了,就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伟大的阿弥陀佛知道,凡夫六根喜欢攀缘快乐,因为生死凡夫带业往生,还有凡夫的习气,所以佛陀似乎并没有马上阻止这件事情,反倒是恒顺众生,他把世间的五尘弄得很庄严快乐,然后再把圣道的功德放进去,让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首先知道一件事情,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绝对没有过失,这是第一个。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
我们再看第二个,衣食自然。
设我得佛,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