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4 / 7)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5952 字 3天前

终是可以带业往生,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刺激生死业力。带业是带一种沉淀的业力、调伏的业力、种子的业力,不是现行的业力。

    为什么临命终时你不能起贪恋心、不能起颠倒呢?你必须让生死的业力沉淀下来,而不是去刺激它。虽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发愿要求生净土,你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但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的活动是强过你愿力,愿力是今生才开始修学,过去所造的业力无量无边。关键在哪里呢?你不能唤醒过去的业力,要让它睡着、让它沉淀下来;要让生死业力沉淀,你就不能去刺激它。什么叫刺激业力呢?就是你不能对三界起爱取;爱取的可怕,在“取”。你对娑婆世界有贪爱可以理解,产生执著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要调伏的是执取,一种坚固的执取。

    假设不修出离心,你看到佛号就开始念佛。每一句佛号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临命终这两种力量同时现前,因为你就是这样修的,你平常念佛的时候,就是往生也想往生,娑婆世界的快乐也有希求。你平常每一句佛号都具足两种力量,临终的时候肯定也是两种力量,如是因、如是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因为他没有出离心来调伏爱取,他临终的时候去刺激到生死业力。

    所以,往生的人除了求往生的愿力,要去调伏生死业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出离心?我们不能刺激生死业力,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戊二、方便

    怎么去调伏心中的爱取呢?看第二段,方便。这个方法有两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分成两大块:第一个是对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今生的爱取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今生的福报特别大,他善业起现行了,身体健康、身相也庄严、眷属特别的美满幸福,他今生几乎所有如意的事情都出现了。他就会产生一个常见,认为这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他对今生的果报深深的爱取。

    第二种人是业障比较深的人。他今生大概所有罪业都起现行了,身体病痛特别多、亲属也不如意,他今生的苦难特别多。那怎么办呢?他也持戒、也做义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他积集资粮,希望把心中所有的希望在来生表现出来。

    人生的爱取有两块:今生的爱取、来生的爱取。我们说明一下爱取的产生是怎么回事?一个人不是马上执著的,他是爱,然后取。在《唯识学》的角度,从贪爱到执著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感受,他是先受。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管是跟人或事会有一种感受,快乐或痛苦。但痛苦的感受对往生问题不大,这一块就别管它了。痛苦的人生经验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但人生快乐的感受,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就是你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

    “受”接下来是“想”。我们接触外境时,它只是直觉的感受,没有影像。感受以后,你就开始安立名言、就开始打妄想了。你心中出现影像,可能是一个人的影像、也可能是事情的影像。影像跟美好感受结合后,糟糕了,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是最要命的。这个受、想的结合,你的心就执取了、就住在这个影像上面。本来影像是生灭的,因为你住在上面,它就不断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力量。

    当我们的心开始注意心中影像的时候,从此以后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了。就像《楞严经》说的,当我们去追求水泡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大海了,因小失大。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只知道心中这一块快乐的感受影像,希望它在未来生命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生老病死给我们这么大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