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3 / 6)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5340 字 5天前

p;心不甘情不愿这个就有业力在了,它福报差,做  鸡是偿还他的业力,它可没说要让你杀来吃。你亲自杀它,欠它命债;你没有杀它别人杀的,欠它肉债,它的肉也不是心甘情愿给你吃的。你欠它命债、肉债以后,生死业力就启动了。“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你一天到晚吃肉的人,即便有很好的修行,有什么问题呢?“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你今天吃肉、明天吃肉、后天也吃肉,经常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种性改变。你修习佛法,受菩萨戒是真实的发了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但你肉整天这样吃,吃久的时候,菩提心没了,是谁在里面坐呢?罗刹,你变成了罗刹种性。

    第二个你造了生死苦海的业力。彼此之间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你经常吃他的肉,欠他命债、肉债,就必须要来生继续去还他。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对吃素很重视。他老人家可能是根据这段经文,你吃它的肉,第一个,种性改变、慈悲心消失。第二个,业力增长,你很难离开三界,临终的时候,这个佛号往下拉的力量就加强了。我们讲过不要给佛号太大的压力,要让佛号临终现出来的时候是轻飘的,没有生死业力。不要创造一个有粗重生死业力的佛号,你往生的愿力是拉不起这个业力。我们必须把佛号的愿力增长,但要把佛号往下拉的力量降低,比方说你不要吃肉。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陀的总结。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前面是断婬,这是断杀。断杀生是偏重在断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讲不要吃肉的口气,是一点都没有含糊笼统、清净、明确教诲。断肉就断肉,也没有什么开缘可以说,没有任何模糊讨论的空间。

    我们看下面佛陀举的譬喻。

    解脱之本

    举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假设一个人虽然念佛很精进,也发了菩提心,但他不断吃肉,这个人就好像落入一种矛盾。他一方面把耳朵塞住却高声大叫;一方面希望别人听不到他的叫声。其实他只有自己听不到,别人都听得到。这个就是欲隐弥露,本来是想把它盖起来,结果大家都听清楚。

    我们希望临终所创的每一句佛号,都能够很轻飘地导归净土,但你却把佛号的后面,加上很多粗重的生死业力,让佛号飘不起来,这个是自相矛盾。你本来应该减少佛号的业力,结果却加强它的业力,让佛号很容易就堕落到六道里面,变成人天安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这个法说,两段。

    法说: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佛陀说菩萨在保护自己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于在歧路行,不踏生草;在这个乡间的小道,对于有生机的草都还有保护之心。草虽然没有生命现象,但是它有生机。我们不去踏它、拔它。我们菩萨对于没有生命现象、有生机的草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生命现象的血肉之躯?你去杀它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