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刺痛,无一不在提醒着他们的无能和不适应。
四人心中几乎被疲惫和挫败填满。
吃完晚饭,四人脚步沉重地一起回房间,突然,秦建国猛地抬起头,声音疲惫而沙哑,却带着一丝强打的精神:“晚上…晚上咱们还得给老乡们上课吧?”
一句话让剩下三人脚步同时顿住。
于学武被打击了一天有些塌下来的腰板瞬间挺直,“对!
咱还得教老乡们文化知识嘞,跟杨队长昨天说好了的!”
李文娟眼睛同样亮了起来,积极响应:“我在家时就准备好要给乡亲们讲什么了,随时能上岗!”
肖婉柔也下意识挺了挺酸疼的腰背,轻声道,“这个我也提前做过功课了……”
说到这个话题,四人萎靡的精神状态齐齐回春了不少。
当前年代,四人的学历文化水平都能算是优秀那一挂的。
其中学历最低的于学武也是个初中毕业生。
今年二十岁的秦建国是高中毕业生。
十九岁的李文娟是今年高中刚结业。
十六岁,年纪最小,但中间跳过级的肖婉柔则是上到了高二。
(“毕业”
是指完成学制、成绩合格、正值审查通过,学校正式放了毕业证书。
浪潮之前,这个流程是正常的。
但浪潮之后,花国教育系统受影响,好几届的高中生大多数都没有正式毕业手续,没能拿到正式毕业证,“结业”
是退而求其次的说法。
)
(于学武今年十八,学历只到初中是因为初中毕业后被家里人安排到部队锻炼了两年)
“干活咱今个确实是掉链子了,但教老乡们认字儿,算数儿,扒拉算盘珠子,这个咱们肯定拉胯不了,稳稳儿的!”
于学武已经兴奋了起来。
李文娟感觉身上的酸疼都消除了不少,“对,知识到田头,文化进炕头,领导们说过,阿拉到乡下来,就是为扫盲工作打头阵的!”
肖婉柔跟着握拳表示再次支持。
秦建国看小伙们一改刚才的颓然,正了正沾了不少灰的眼镜,继续鼓励,“我们以后在这里生活的日子还长,一时的挫折算不了什么,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做到一人一天扫一盲,最后全村无白丁!”
“说的带劲!”
“我就去跟杨队长讲一声哦,让他安排乡亲们过来听课。”
“我去准备教材。”
“文娟姐姐,建国哥,学武哥,我们上课前换身干净衣服吧……”
“小柔考虑的对,今天是我们给老乡们第一次上课,一定要留个好印象。”
满是黯淡挫败的一天里终于有了明亮的新目标,四人快落到底的一颗红心重新振奋起来,也马不停蹄的开始迅行动。
秦建国李文娟四人能被家里长辈同意下乡,且通过了上面审查,最后来到杨家村,这都说明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心性优秀且十分坚强的人。
可从昨晚来到杨家大队到今天真切地干了一天农活,四人心中升起的那股沉甸甸的、快要将他们压倒的无力感实在太让人难以平复。
所以,现在,此刻,四人都急迫的想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价值。
四人内心:体力活他们一败涂地,忙活了一天尽让老乡们看笑话,但他们肚子里还有墨水!
脑子里还有知识!
这次,他们定能一雪前耻!
让杨家大队的老乡们知道,他们这些知青绝不是一无是处!
!
这边,秦建国四人许下了一个“扎根农村心向党,扫尽杨家大队众文盲!”
的新梦想新目标。
那边,杨国安虽然惊讶四个年轻人累成那怂样了还有劲折腾,但也十分支持工作地开了喇叭广播。
晚饭后,夜色慢慢彻底笼罩村庄。
秦建国四人把自己打理干净,换了身新衣服,拿着《工农兵三字经》,《新华字典》,《成识字手册》等扫盲课件早早站到了打谷场上。
大功率探照灯猛地亮起,把场中央的一面黑板照的闪闪光。
心中重新燃起火苗的四个年轻知青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马上把文化知识的火焰传递给杨家大队的每一位村民。
而曾经为了能在村里扫盲学习课上得到老师表扬,得到自家小姑奶奶表扬,做梦都在写字算数背古诗的杨家村“众文盲”
也在自家大队长的广播喇叭催促下,很快聚集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