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 章 华夏人自己的太空空间站启航(2 / 3)

机”,能在椭圆轨道的远地点精准点火,將轨道误差控制在百米级。

这项突破將使返回舱著陆精度从十公里级跃升至千米之內。

肖镇团队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回收系统。

参考长安卫星测控中心抢救故障卫星的经验,他们在舱体配置了三重冗余制导系统:

主系统:惯导+天文导航复合定位

备份系统:北斗短报文应急通信

-终极保障:著陆场信標主动导引

“哪怕黑障区通讯中断,光学引导也能带我们回家。”

肖镇在技术评审会上展示著验证机五號,此刻正成为天枢舱的设计標准。

1987年3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高度逃逸试验场。

肖镇凝视著百米外的船塔组合体,手中对讲机传来最后倒计时:“五、四、三...点火!”

固体发动机轰然喷出烈焰,逃逸塔拉著返回舱直衝云霄。

二十秒后,三朵红白伞在蓝天下绽放,气囊缓衝的返回舱稳稳落进沙丘。

“比设计的初版飞船的逃逸模式更彻底。”现场总指挥向京城匯报时难掩激动。

与老大哥“火箭负责逃逸、飞船负责救生”的传统思路不同,天枢舱实现逃逸救生一体化设计——这项二十七年后才被梦舟飞船採用的技术,此刻已提前在华夏航天人手中化为现实。

控制中心的模擬大屏上,数字飞船正在经歷最严酷考验:

a[发射段] -->|震动过载12g| b[大气层內逃逸]

c[轨道运行] -->|单粒子翻转| d[三机容错表决]

e[返回阶段] -->|黑障通信中断| f[光学引导接力]

当模擬器第十七次触发返回舱自修復程序时,肖镇终於签署合格证书。他的签名旁是秦老师遒劲的批註:“架设从太空回家的路,首在毫釐不差。”

1987年6月17日晨,酒泉发射场朔风凛冽。

肖镇在指挥大厅控制台前就位,玻璃窗外三公里处,长征二號f火箭托举著天枢舱直指苍穹。

大屏显示著航天员训练中心发来的视频——六十名预备航天员集体敬礼,这些在加加林中心完成培训的精英,即將见证华夏空间站的第一次太空之吻。

“各號注意,一小时准备!”

塔架勤务臂缓缓张开,火箭如同卸下鎧甲的武士展露錚錚铁骨。

燃料加注管口飘散的白雾被强光灯染成金色,如同给火箭披上圣洁的哈达。

肖镇眼前闪过五年攻关的无数日夜:为验证鈮合金性能的三百次高温试验,编写控制代码时喝光的九箱咖啡,还有在莫斯科郊外航天城培训时...

“十、九、八...点火!起飞!”

大地震颤中,橘红色烈焰撕开黎明。火箭按程序渐次转弯,在蔚蓝天幕划出象徵无穷的∞字轨跡。

当“船箭分离”的欢呼响彻大厅时,肖镇紧盯遥测数据——太阳翼展开角度17.3度,比预定值仅偏差0.1度。

千里之外的长安测控中心,雷达波正牢牢锁住这颗华夏新星。

七昼夜轨道飞行中,天枢舱完成十二项关键技术验证。

当它第八十六次掠过南大西洋上空时,肖镇下达返回指令。

制动发动机点火三分钟后,返回舱以第二宇宙速度冲入大气层,舷窗外空气电离形成血色红幕——这是当年礼炮七號返回时让老大哥航天员惊魂的黑障区。

“光学跟踪启动!”

內蒙古主著陆场的相控阵雷达突然丟失目標,指挥车瞬间死寂。肖镇抓起专线电话:“执行『曙光』预案!”

三架装备大型红外摄像机的运64紧急升空,在地面站无法通讯的四百秒內,它们將成为返回舱的“眼睛”。

此刻舱內温度已升至1600摄氏度,鈮合金防热层在烈焰中泛起蓝金色光晕。

“发现目標!高度三万!”

飞行员嘶吼打破无线电静默。

雷达屏重新亮起的光点让肖镇握碎手中纸杯——落点预报图显示返回舱偏离理论轨跡仅五百米,这比礼炮飞船十公里的精度提升十二倍。

更令人振奋的是,热控数据证实鈮合金材料经受住超预期高温考验,为未来载人飞行扫清最大障碍。

晨光中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