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都知道,2.2M是用得极少的,而且最佳工作区间不等于在这个工作区间之外性能就不能接受了,高委员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1.6马赫!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进气道能像传家宝一样,传好几代!”西南所的一位同志激动的道。高振东的讲解,他都是听懂了的,除了类似1.6马赫这种数字还不能肯定之外,但是原理是绝对没问题!这个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可行性极高!
这话还真没错,这东西连教练机都用上了,可不是能传很多代?
除了来自白熊的27系的飞机之外,其他的主力非主力战机,从教练机到外贸机,再到天涯六比零的真.十爷改,再到最新的四代机,全都用的是它!
“这东西连维护工作都基本等于0,比起别的可调进气道,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空装局的同志高兴得很,这个他还是有发言权的,这都不需要任何技术基础,肉眼可见啊!
“不止啊,它节约了隔板、进气道调整等一系列设施和机构,最少能节约一两百公斤的重量,而且大大降低了进气系统的故障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用性!”
同志们在技术人员听懂了、非技术人员看明白了前提下,兴奋的各抒己见,全是好消息。
高振东笑着一边点头,一边又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这个东西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来是设计非常困难,二来,这种结构对这个机腹双发进气的进气道来说不太友好,对进气道分开的双发进气要友好得多……”
设计上的困难就不用说了,一来要风洞,二来要计算机,第三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大量实验,同志们都懂。
所以高振东说的第一个困难,对同志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什么当头一棒之类的完全不存在,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情况。
这么好的技术,不付出点代价,同志们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原来代价在这里,那就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