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孤儿院(3 / 4)

孤儿院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天就漏雨……

不少社会爱心人士和大学生被感召,来到这里当志愿者,他们可怜孤儿们,连工资都不需要。

而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还能宣传一下孤儿们有多么不容易,然后让被蒙蔽的爱心人士更加爽快的掏钱。

院长很会宣传,很会造势,他经常穿著朴素,一件衣服打满了各种补丁,將省下来的钱全给了孤儿们。

他將孤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媒体口中最博爱的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孤儿院。

至於孤儿怎么样,没人关心。

市里需要院长这样的“慈善”人物作为招牌门面,企业家需要帮助这样一个孤儿院来提升知名度……

就算真的有爱心人士想要知道孤儿的生活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孤儿院,然后一直和孤儿们同吃同住,知晓他们的真正情况。

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只能从院长口中知道,从媒体眼中看到……

院长一手打造了所有人印象中的“孤儿院”,而在这种环境下,童言从“兄弟姐妹”中,感受到的没有温暖,只有勾心斗角。

自然界中,在缺少食物的时候,哪怕是一胎的兄弟,也会互相残杀。

人类本质上也只是动物罢了,在院长所塑造的格局下,二十三位孤儿为了那所剩不多的资源拼命爭夺。

而院长作为资源的真正掌控者,无疑是孩子们討欢心的重点对象,谁能討好院长,谁就能有更多的吃的,有更新的衣服……

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媒体来採访时,院长的周边,总是挤满了嘰嘰喳喳的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这就是院长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喜欢暴力,暴力在他看来,是最低级的手段,他更喜欢用人性的欲望作为丝线,掌握每一个人……

在一个群体中,既然有爭相討好的对象,那也就有被討厌排挤的人物,孤儿院的二十三个孩子中,等级十分明显。

越是受到院长喜爱的孩子,地位越高,越大的孩子,越是有话语权。

孩子是一张白纸,染什么顏料,底色就是什么。

而院长从未教过他们尊老爱幼,院长无时无刻传达给他们的观念就是:

他掌握一切,只要討好他,那就什么都有了……

孩子们对此深信不疑,毕竟他们吃的,喝的,穿的全是院长给的。

但童言来到孤儿院的时候,已经七岁了,他的父母对他很好,父母教他“仁义礼智信”,教他尊老爱幼,教他独立自主……

所以,年幼的童言,成为了孤儿院中第一个对院长所说的话表示怀疑的人。

当时院长听到这番话之后,只是眼神莫名的笑了笑,並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去纠正童言。

毕竟他是这个孤儿院的王,其他孩子会帮他“纠正”童言,让他拥有一个“正確”的世界观的……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

孤儿们將所有的善都给了院长,而恶不可能一直压在心底,所以需要一个发泄窗口。

而童言作为来到孤儿院最晚,也是最小的孩子,还被院长所厌恶,毫无意外的成为了整个孤儿院中最底层的人。

毕竟僧多粥少的局面,每多出一个人,都会成为其余孩子的“敌人”。

童言想要融入他们,但是做不到。

因为孩子们需要树立权威,也需要欺负童言来討好院长。

所以当童言吃饭的时候,他的饭会被其他孩子大摇大摆的拿走,他们耻笑童言,侮辱童言,甚至是倒掉他的饭,毫不在乎……

当院內收到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时,童言总是只能最后挑选,哪怕选到了合適的衣服,也会被他们抢走……

童言想要看电视,也会被他们赶走,哪怕是在晚上听童话书的时候,他们也会把童言赶到最外围。

他们这么做,是想要让童言彻底认清现实,他,只能是这个群体中的最底层,是他们发泄的“出气筒”。

刚开始时,童言还会和院长和护工告状,但是最终,换来的结果是一顿顿毒打。

孩子们最討厌“打小报告”的人了。

院长知道这一切,但他选择放纵。

毕竟他是这个孤儿院真正的王,哪怕童言被欺负得再惨,只要他表现出一丝善意,那情况就会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