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明著称的致仕老臣,试探萧云墨们的反应。
反应比预想的要快。
首先找上门的是京城绸缎巨贾,皇商苏万三。萧云墨通过关系,给张明远递了话,言语间对那高于钱庄的利息和盐茶税的抵押极为感兴趣,但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朝廷信誉”以及“款项安全”的担忧。
几乎同时,一位致仕的工部老侍郎托人送来了一封长信,信中并未直接评价国债本身,而是洋洋洒洒,就江南水利工程的诸多技术难点和可能的贪腐环节提出了详尽的见解,其用意不言自明——钱固然好,但若用之无道,监管不力,便是天大的祸根。
这些反馈被张明远第一时间汇总,呈报给了沈清弦。
沈清弦仔细翻阅着这些来自“民间”和“专业”的声音,心中渐渐有了底。反对者众,但观望者和潜在的支持者,也并非没有。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套复杂的方案,清晰、可信地展示给天下人看,如何建立起最初的信任。
沈清弦提笔,在张明远的奏报上批示:“可将苏万三等人之疑虑,及老侍郎所陈要点,皆融入章程答疑篇,不回避,不粉饰。另,着手物色‘民间监理’候选,首要考量并非其家世,而是其信誉与专业能力。”
沈清弦要的,不是唯唯诺诺的执行者,而是真正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帮手。
批示刚刚送出,李德全便又来禀报:“陛下,安平郡主在殿外求见,说是……得了些新茶,想请陛下品尝。”
沈清弦从卷宗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安平郡主萧如玉……在这个微妙的时间点,沈清弦再次前来,真的只是为了送茶吗?
“请郡主去偏殿稍候,朕即刻便去。”沈清弦放下笔,整理了一下衣袍。
沈清弦需要从这些纷繁的政务中暂时抽身,而这位身份特殊的郡主,或许能让沈清弦窥见一丝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