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参观氦 - 3基地(1 / 3)

原子异能 佚名 1873 字 5天前

电站运行稳定步入正轨后,林羽在陆擎宇的陪同下,缓缓踱步走向旁边一同建成的制氘工厂。刚踏入工厂,金属质感的气息扑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如同一曲激昂的工业乐章,与工人们有条不紊的操作声交织在一起。各种复杂而精密的设备有序排列,仿佛是一支严阵以待的科技军团。林羽目光敏锐而专注,犹如一位严谨的检阅官,仔细审视著每一道生產工序。他时而微微皱眉,思考著工艺的细节;时而轻轻点头,对精湛的技术表示认可。並不时向陆擎宇询问一些细节问题,深入了解工厂的生產情况。从原材料的投入到氘的最终產出,每一个环节都彰显著科技的力量与团队的智慧。林羽深知,这看似普通的制氘工厂,实则是整个能源產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稳定运行对於核聚变能源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如同人体的心臟,源源不断地为整个能源体系输送著关键的“血液”。

结束对制氘工厂的视察,林羽乘车返回航天控制中心。车辆缓缓停下,林羽刚推开车门迈出脚步,他的星智ai眼镜便適时发出提示音,显示有来电。林羽微微点头示意接通,瞬间,宋雨涛院士那熟悉的全息影像清晰地显示在他面前。宋雨涛院士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欣慰与祝贺之意,热情地说道:“林羽啊,我可是第一时间就来恭喜你们羽林集团的首座核聚变电站成功运行了!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林羽谦逊地回应道:“宋院士过奖了,这离不开眾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参与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只是起到了一点组织协调的作用。”宋雨涛院士又关切地询问了林羽关於后续的发展计划,林羽简要阐述了一些关於进一步优化电站性能、扩大能源供应范围等初步设想,从提高发电效率的新技术应用,到將清洁电能输送到更广泛地区的电网规划,都一一提及。二人交流片刻后,宋雨涛院士才满意地告辞。

林羽刚准备朝控制中心走去,星智ai眼镜再次响起,又一个电话接入。吴怀远院士的全息影像隨即浮现出来。吴怀远院士同样满脸笑容,那笑容中饱含著对后辈的鼓励与讚赏。他首先恭喜了羽林集团核聚变电站项目的成功,话语中充满了对林羽团队的肯定与讚赏:“林羽,你们这次干得太漂亮了!这不仅是羽林集团的荣耀,更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接著,吴怀远院士话锋一转,提及到如今国家天河基地与羽林集团氦 - 3基地之间已经有轨道相连,希望能派遣两名人员前往氦 - 3基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基地的运作情况,以便为后续两个基地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林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毕竟两个基地本就有著共同推动月球探索与能源开发的目標,这种交流与合作无疑將加速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

此时,林羽正好走进控制中心,一眼便看到了李明塬。他快步走上前,將吴怀远院士的请求告知李明塬,並让他儘快转达给远在月球氦 - 3基地的2號机器人。李明塬迅速点头,眼中透露出干练与果断,立刻著手安排相关事宜。

在第二天,羽林集团氦 - 3基地內,2號机器人带著3號和4號机器人仔细检查了即將出发的运输车。它们用精密的仪器对运输车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检测,从动力系统到通信设备,从生命维持系统到防护外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角落。3號机器人一边检测,一边嘴里还念叨著:“这次任务可重要啦,一定要確保万无一失,可不能给咱们基地丟脸。”4號机器人则专注地操作著检测仪器,不时回应3號:“放心吧,有咱们仔细检查,肯定没问题。”经过一番细致检查,確认没有任何问题后,3號机器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表示要驾驶运输车前往天河基地迎接客人。它兴奋地说道:“我去我去,保证把客人安全、准时地接回来!”

大约两个小时后,在月球那崎嶇而又充满神秘的表面上,一辆运输车沿著蓝灰色的轨道飞速行驶而来。天河基地指令长程昭明和载荷专家沈启曜身穿太空衣,透过车窗看著沿途奇特的月面风景,那连绵起伏的环形山,广袤无垠的月海,仿佛是宇宙谱写的壮丽诗篇。程昭明心中不禁感慨:“每次看到这月面景色,都觉得人类的探索之路真是充满了奇蹟与未知。”沈启曜也点头回应:“是啊,而且我们每一次的行动,都可能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还没等他们从这宇宙奇景中回过神来,运输车缓缓停下,羽林集团氦 - 3基地已然映入眼帘。眼前的基地充满了科幻色彩,巨大的建筑在月球的荒芜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神秘堡垒,一下子吸引住了二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