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瞬间再次点燃了人群的情绪(2 / 5)

>“都别动!”

郑建国低喝一声,声音不大,却让正准备上前的同事们都停住了动作。

他用一个严厉的眼神制止了他们。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此刻任何带有官方色彩的强硬介入,都只会像火上浇油,彻底激化矛盾。

“各位乡亲,大家的心情我理解。”

他的声音放缓了,不再是刚才解释政策时的公事公办,而是带着一种拉家常般的沉稳,“一楼大厅人来人往,不是个说话的地方。

你们今天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站在这里生闷气,对不对?”

人群的聒噪稍稍停歇,几个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这样吧,”

郑建国提议道,“你们选几个代表,跟我到楼上会议室。

咱们坐下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给我说清楚。

你们带的材料,我也需要仔细看看。

在这里堵着,问题解决不了,还影响其他群众办事。”

他指了指身后的办公楼,语气恳切:“给我一个小时,也给你们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坐下来,把问题掰开揉碎了谈,行不行?”

这番话合情合理,既给了他们台阶下,也表达了解决问题的诚意。

老李和小张对视了一眼,眼神里还在犹豫。

周围的工人们也开始小声商量起来。

郑建国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知道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

终于,老李一跺脚,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好!

郑警官,我们信你这一次!

小张,还有你,王嫂,咱们三个,跟郑警官上去!”

人群像被劈开的潮水,让出一条通路。

郑建国对他们点了点头,转身时,又对周围一脸关切的同事们递去一个“放心”

的眼神,然后领着老李三人,穿过大厅,走向电梯。

会议室里窗明几净,长条形的会议桌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能映出人影。

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

的红色烫金大字,显得庄重而肃穆。

这种环境让常年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的老李三人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们拘谨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背挺得笔直,仿佛在接受审讯。

郑建国没有先坐下,而是径直走到墙角的饮水机旁,拿出几个一次性纸杯,“咕咚咕咚”

地接了热水。

清脆的流水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奇异地缓和了凝重的气氛。

“喝口水,暖暖身子,慢慢说。”

他将冒着袅袅白汽的纸杯一一放到三人面前。

杯子很烫,老李黝黑粗糙的手捧着它,指尖被烫得微微一缩,但那股暖意却仿佛顺着掌心,一点点渗透进了冰冷僵硬的身体里。

郑建国这才在他们对面坐下,没有急着开口盘问,而是先拿起小张递过来的那份公告复印件。

他将那张被众人手心的汗水浸润过、又被愤怒攥紧而布满褶皱的纸,在桌面上一点点小心地铺平、压实。

这个耐心而细致的动作,让小张眼中戒备的寒光也融化了几分。

“好了,现在可以说了。”

郑建国拿起笔和笔记本,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们,“从头说起,越详细越好。

特别是开商当初是怎么跟你们谈的,谁来谈的,都许诺了什么,你们手里有没有留下什么证据。”

老李捧着水杯,抿了一口滚烫的热水,喉咙里那股憋了许久的火气仿佛被压下去了一些。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

“那还是去年开春的时候,‘宏远集团’的人就进了我们那片棚户区……”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细节。

急性子的小张负责激动地陈述,描绘着开商代表当时如何唾沫横飞地描绘美好蓝图;心思更细的中年王嫂,则补充着一些被遗漏的细节,比如当时来的人姓什么,开的什么车;而老李,则用他那沉缓而沙哑的声音,为整个事件做出总结,串联起前因后果。

郑建国耐心地听着,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

他没有打断他们任何一次情绪的宣泄,也没有质疑他们任何一句看似不合逻辑的咒骂。

他像一个最专注的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宏远集团项目部经理,自称姓刘”

、“承诺‘一户一车位’”

、“口头保证三年内通地铁”

这些关键信息。

随着讲述的深入,他渐渐弄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