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迟早会烧到更多无辜的商户身上(2 / 5)

得过分了!

他又打开电脑,熟练地在层层叠叠的文件夹中,调出最近半年商业区的改造计划文件。

一份份带着官方红色抬头的pdf文档被他接连打开:《城西商业区升级改造项目(三期)-最终稿pdf》《旧城区街道拓宽工程补偿方案细则doc》《关于加推进xx项目清场工作的通知docx》……

这些文件,他之前都看过,但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关心的是政策的传达和落实。

而现在,他以一个调查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枯燥的文字和冰冷的表格,字里行间,似乎都渗透着一股焦灼的气味。

翻着翻着,他的鼠标滚轮突然停了下来,目光锁定在《城西商业区升级改造项目》附录的一张进度表上。

那张表格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注着一个日期——“项目最终清场期限:11月3o日”

这个日期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他脑中的迷雾!

他立刻抬头,目光在电脑屏幕和墙上的时间线之间来回切换。

最早的李家村祖宅火灾,生在九月初,拆迁工作推进缓慢。

而从十月开始,当这个期限日益临近,火灾的频率也随之急剧攀升!

墙上那条由红色标记组成的、不断加的时间线,与屏幕上这个步步紧逼的最后期限,形成了完美的、令人心惊肉跳的呼应。

压力!

是巨大的工期压力!

他立刻明白了。

对项目方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更是政绩。

一旦过了11月3o日这个节点,每拖延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的问责风险。

在这种压力下,有些一直拖着没搬的商户,那些所谓的“钉子户”

,就成了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

常规的谈判、调解耗时费力,效果甚微。

于是,可能就有人想用这种“高效”

的手段,来逼他们离开。

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灾,足以摧毁一个普通家庭最后的坚持。

毕竟,面对一堆灰烬,再坚定的意志也会动摇。

今天农贸市场那场火,无疑就是这种卑劣手法的最佳写照。

或者,郑建国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更直接一点,有人想趁机多捞一笔补偿款。

那些消息灵通、或者本身就与项目方有勾结的商户,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节点,上演一出“意外失火”

的苦肉计。

他们清楚项目方急于清场的心理,只要制造出既定事实,拿到手的补偿款,可能远比按部就班谈判要多得多,也快得多。

李金和孙大鹏那两起,十有八九属于这种情况。

不管是哪种,郑建国深深地靠回椅背,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这些火灾,都绝不像偶然。

第二天,郑建国跑去消防队,想问问那些还没结案的调查进展。

消防队醒目的红色大门敞开着,训练场上传来消防员们整齐划一的口号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柴油、橡胶和消毒水混合在一起的特殊气味。

这种充满力量和纪律感的氛围,让郑建国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接待他的人是一位肩上扛着“两杠一星”

的中年队长,姓王,态度挺客气。

王队长的脸上带着职业性的疲惫,眼窝深陷,显然也是连日忙碌。

他给郑建国倒了杯热水道:“郑同志,乡里来的吧?坐。

这么早过来,有什么事?”

“王队长,打扰您了。”

郑建国拘谨地欠了欠身,将牛皮纸袋里的文件小心翼翼地掏出来,摊在会客桌上,“我是想来问问,最近城西商业区那几起火灾,比如李金布行、孙大鹏饭馆,还有昨天凌晨农贸市场那起……调查有什么新进展吗?”

王队长扫了一眼他带来的资料,眼神在那张手绘的时间线上停顿了几秒,随即恢复了平静。

他端起搪瓷杯喝了口水,缓缓说道:“哦,这几起啊,我们都在跟进。”

但一说起具体的火灾原因,他的话锋就开始变得含糊其辞。

“李金那个仓库,现场烧得太干净了,很多痕迹都破坏了,初步判断是电线短路,但也不排除其他可能。”

“孙大鹏的后厨……情况也差不多,线路老化是主因,你也知道,老城区那些电线,跟蜘蛛网似的,安全隐患一直很大。”

“至于农贸市场,现场更复杂,我们技术科的同志还在做鉴定,暂时没法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