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地方节度使,陛下登基后已经减免了江南三州的赋税,又派了转运使去各地巡查,安抚百姓,他们就算有心思,也不敢轻易动——毕竟,谁也不想跟安稳日子过不去。”
“安稳日子?”赵光义冷笑一声,站起身走到殿中,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赵相公,你跟着太祖皇帝这么多年,该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朕要的不是‘暂时安稳’,是‘长治久安’!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朕赵光义,配坐这龙椅!配当这大宋的皇帝!”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赵普:“你跟朕说,朕要怎么做,才能让天下人信服?才能让那些嚼舌根的人闭嘴?”
赵普沉吟了片刻。他知道,赵光义要的不是安抚,是一个能让他立威的机会。太祖当年靠什么立威?靠打仗,靠平定天下。如今南方已定,剩下的,就只有北边的契丹和那片让太祖到死都没能收回来的幽云十六州了。
想到这儿,赵普抬起头,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陛下,臣倒有一计——完成太祖皇帝未竟的事业,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赵光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怎么会忘了这个?当年太祖皇帝在宫里专门设了个“封桩库”,说是要攒够钱,要么买回来,要么打下来,可直到太祖崩了,那库银攒了不少,幽云却还是在契丹人手里。这些年,他每次想起这事,都觉得心里堵得慌——要是他能把幽云收回来,那可比太祖厉害多了!
“对,就是幽云十六州!”赵普加重了语气,“太祖皇帝在位时,多次想北伐,可那时候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南汉这些割据势力,腹背受敌,只能暂且搁置。如今陛下圣明,南方已定,天下一统,正是北伐的好时机!陛下若能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契丹,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让那些被契丹人奴役的汉人重归大宋,到时候,不仅朝中大臣会敬佩陛下,天下百姓也会感念陛下的恩德,谁还敢说陛下不配坐这龙椅?谁还敢提那些无稽之谈?”
赵光义听得心潮澎湃,忍不住在殿里来回走了好几圈,双手握拳,脸上满是兴奋:“好!说得好!赵相公,你这话说到朕心坎里去了!朕早就想做件比太祖更伟大的事,收复幽云,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停下脚步,看向赵普,语气斩钉截铁,“明日早朝,朕就下旨,召集将领,商议北伐之事!”
可兴奋劲儿过了,他又想起了现实问题,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只是,北伐不是小事。契丹兵力强盛,这些年在幽云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咱们要打过去,得有足够的粮草和兵力。粮草还好说,封桩库里有太祖攒下的银子,再从江南调些粮食过来,应该能撑一阵子。可兵力……如今禁军虽说有二十多万,可分散在各地驻守,能抽调出来北伐的,怕是不多。还有将领,太祖当年的老部下,像石守信、高怀德他们,虽说还在朝中,可年纪也大了,能不能打仗还不好说。”
赵普早就想到了这些,他从容地回答:“陛下放心,兵力的事,臣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禁军里有三万‘骁胜军’,都是这些年挑选出来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可先行调往河北边境驻扎,作为先锋。再从陕西、河东调五万边军,补充兵力,这样主力部队就有八万多人。至于将领,石守信、高怀德虽老,可经验丰富,可任命为副将,辅佐陛下。另外,禁军殿前司都虞候崔翰,年轻有为,勇猛善战,去年征讨北汉时立了大功,可任先锋大将。还有彰德军节度使李汉琼,熟悉契丹军情,可任随军参谋——有这些人辅佐陛下,北伐之事,胜算不小。”
赵光义听着,不住地点头,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好!有赵相公你费心筹划,朕就放心了!粮草和兵力的事,就劳烦你多盯着点,有什么需要朕出面的,随时跟朕说。”
“臣遵旨!”赵普站起身,再次躬身行礼,“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完成北伐大业,收复幽云,告慰太祖皇帝在天之灵!”
赵光义满意地点了点头,挥了挥手:“行了,你先下去吧。明日早朝,朕等着你的奏疏。”
“臣告退。”赵普又行了一礼,转身慢慢退出了紫宸殿。
刚走出殿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带着雪粒子打在脸上,冰凉刺骨。赵普裹紧了身上的宰相袍,抬头看了看漫天飞雪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他刚才在殿里说得慷慨激昂,可心里却清楚得很——赵光义急于北伐,哪里是只为了立威?更重要的是,他想摆脱“烛影斧声”的阴影,想用一场大胜来堵住所有人的嘴。可契丹人不是软柿子,当年太祖皇帝那么厉害,都没敢轻易动手,赵光义性子急,又没怎么单独指挥过大规模的战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