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时熵纪元(2 / 4)

况,监测树掌握宏观的熵值数据,防火墙精通技术层面的抗熵手段。每月初的轮换仪式上,上一任委员都会将核心工作信息以“时熵印记”的形式,印刻在议事大厅中央的能量柱上,新委员只需触碰能量柱,就能瞬间接收所有信息,确保工作衔接毫无断层。有一次,某片偏远时空突然出现“熵爆”前兆,轮值的监测树通过根系网络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即将卸任的清洁工立刻提供了该区域的地形特征、熵尘堆积历史等现场信息,而新任的防火墙则根据这些数据,在十分钟内构建出三层抗熵屏障,成功遏制了熵爆的扩散。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让时熵平衡的维护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时熵管理宪章》的存在形式,更是将“时空适应性”体现到了极致。传统的管理章程往往是固定的条文,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时熵环境,而刻在殿堂琉璃瓦上的宪章,却能随着时熵的变化自我更新。每一片琉璃瓦上都刻着一条宪章条文,条文并非静止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时熵粒子”组成,粒子会根据时熵环境的变化调整排列顺序,从而改变条文的表述。

每月的最后一天午夜,整座殿堂会进入“更新状态”:所有琉璃瓦同时发出微光,瓦片上的时熵粒子开始躁动,沿着固定的轨迹重新组合。此时,议事大厅的时痕镜会亮起,投射出过去一个月内各时空的时熵变化报告、新出现的熵增问题、抗熵技术的突破等内容,琉璃瓦上的粒子会根据这些信息,对宪章条文进行修订、增补或删除。有一次,某个人类文明发明了“时空折叠技术”,虽然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却导致局部时空的熵值异常波动。当月更新时,琉璃瓦上自动新增了“时空折叠技术使用规范”条文,明确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熵值监测标准、违规处罚措施等内容,而这些新增的文字,正是由时熵粒子根据该文明的技术参数、时空环境数据自动组合而成。

更神奇的是,宪章的更新并非无序的调整。每一片琉璃瓦都与殿堂的“核心智能”相连,核心智能会综合分析监测树提供的熵值数据、清洁工反馈的现场情况、防火墙的技术建议,为条文的更新提供逻辑依据。因此,无论宪章如何变化,始终遵循着“维护时熵平衡、保障时空稳定”的核心原则。有研究者曾试图干扰琉璃瓦的更新过程,向瓦片输入错误的时熵数据,但核心智能立刻识别出异常,启动了“纠错机制”——瓦片上的时熵粒子瞬间爆发出强光,将错误数据反弹回去,同时发出警报信号,让轮值的防火墙第一时间锁定干扰源。这种自我保护、自我修正的能力,让《时熵管理宪章》始终保持着权威性和适应性。

重大决策的公证程序,则为“时熵平衡”增添了一层“历史约束”。时熵纪念馆位于殿堂的东侧,是一座由“时空化石”搭建的小型建筑,馆内最核心的展品,便是刻在黑色石碑上的《逆共时律》铭文。“逆共时律”是时熵世界的基本法则之一,它规定了所有时空活动都必须遵循“熵增可控、因果闭环”的原则,是时熵管理的“根本大法”。

每当委员会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如调整抗熵屏障的覆盖范围、修订时空通行规则、处理大规模熵增事件等,都必须经过《逆共时律》的公证。公证过程并不复杂,却充满了仪式感:首先,轮值委员将决策方案转化为“时熵符文”,通过能量传输器投射到《逆共时律》的石碑上;接着,石碑会发出低沉的嗡鸣,铭文上的文字开始闪烁,逐一比对决策方案与逆共时律的契合度;如果方案符合法则,石碑会释放出一道金色的“公证之光”,照射在决策方案的符文上,符文随即化作一道光,融入殿堂的记忆水晶墙,成为正式的决策文件;如果方案存在违背逆共时律的内容,石碑会发出红色警报,同时在符文上标记出违规之处,提示委员进行修改。

有一次,委员会为了快速降低某片高熵区域的熵值,提出了“强行清除该区域所有时空活动”的方案。当方案投射到石碑上时,《逆共时律》的铭文瞬间亮起红光,在方案的符文上标记出“破坏因果闭环”的警示——该区域虽然熵值较高,却承载着某个文明的历史传承,强行清除会导致该文明的因果链断裂,引发更大范围的时空混乱。委员们根据石碑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改为“分阶段构建抗熵屏障、逐步引导时空活动迁移”,最终既降低了熵值,又保护了文明的传承。这种公证程序,不仅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更让委员会的工作始终敬畏历史、尊重时空规律。

委员会成立后的首项决议,便是将沿用了千年的“共时尺”升级为“时熵尺”。共时尺原本是用于测量不同时空时间流速的工具,尺身刻着均匀的时间刻度,却无法反映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