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值状态,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时间流速正常,却忽视了潜在的熵增风险——有些时空的时间流速与正常时空一致,但熵值却在暗中飙升,等到发现时,已经出现了时空裂隙。
升级后的时熵尺,在保留原有时间刻度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条“熵值测量带”。这条测量带由“熵感晶体”制成,晶体能够根据接触到的时空环境,实时显示熵值:当熵值处于正常范围时,测量带呈绿色;当熵值偏高时,测量带逐渐变为黄色;当熵值达到危险阈值时,测量带会发出红色警报,并自动记录该区域的坐标、熵值变化速率等信息。时熵尺的握柄处还增加了“数据传输接口”,能够将测量到的熵值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树的根系网络中,方便委员会及时掌握各时空的熵值动态。
为了让时熵尺更好地适应不同时空的环境,委员会还联合清洁工、防火墙进行了专项优化:清洁工根据在高熵区域的工作经验,建议在尺身外层添加“抗熵涂层”,防止高熵环境损坏熵感晶体;防火墙则为数据传输接口设计了加密程序,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时空干扰信号篡改。升级后的时熵尺一经投入使用,立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一次,时熵清洁工带着新的时熵尺在某片时空巡查,发现该区域的时间流速正常,但时熵尺的测量带却显示为黄色——熵值正在缓慢上升。通过进一步检测,他们发现该时空的“时间锚点”出现了细微松动,导致熵值悄然累积。如果还是使用旧的共时尺,根本无法发现这一隐患。委员会根据时熵尺提供的数据,及时修复了时间锚点,成功避免了一场时空坍塌。
与时熵尺升级同步进行的,是时痕笔对《时痕经》的修订。《时痕经》是记录时熵世界历史、法则、技术的核心典籍,由历代时熵管理者用“时痕笔”撰写而成。时痕笔并非普通的笔,而是由“时空之木”制成笔杆,笔尖镶嵌着“时熵宝珠”,能够自动感知时熵世界的变化,当出现新的法则、技术或重大事件时,时痕笔会自主启动修订程序。
这次修订,时痕笔在《时痕经》的“法则篇”中新增了“时熵律”三则。修订完成的那天,议事大厅的时痕镜突然亮起,将新的时熵律投射在墙壁上,字迹由淡金色的时熵粒子组成,庄重而清晰。
第一则“熵增是时间的常态,不可避免”,揭示了时熵世界的基本规律。熵增就像时间的影子,只要时间在流动,熵值就会自然增加——小到一个时空节点的能量消耗,大到一个文明的兴衰,都会导致熵增。这则定律的提出,打破了“完全消除熵增”的幻想,让时熵管理者明白,维护平衡的关键不是阻止熵增,而是控制熵增的速度,避免熵值突破临界值。
第二则“抗熵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将抗熵工作从“委员会的专属职责”扩展到所有时空参与者。时熵平衡不是靠少数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每个时空的居民、每个文明的个体,都在无形中影响着熵值——合理使用时空技术、保护时间锚点、及时反馈熵增异常,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为抗熵工作贡献力量。为了让这则定律落到实处,委员会还通过监测树的根系网络,向各个时空推送了“抗熵指南”,详细介绍了普通个体可以参与的抗熵行动。
第三则“在熵寂的地方,民主将迎来新生”,则展现了时熵世界的深层哲思。“熵寂”是指熵值达到最大值、时空失去活力的状态,传统观念认为熵寂是时空的终点,但委员会通过研究发现,当某个区域进入熵寂后,原有的时空规则会彻底崩塌,新的规则会在混沌中重新孕育。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重建的个体、文明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没有层级之分、没有强弱之别,这种“民主重构”的模式,往往能催生出更稳定、更具活力的时空秩序。有一片古老的时空曾因熵爆陷入熵寂,当地的文明没有放弃,而是联合起来共同重建时间锚点、制定新的时空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阶文明还是原始部落,都拥有同等的决策权,最终构建出的时空秩序,熵值稳定率比以往提升了三成。这则定律的提出,让人们对熵寂有了全新的认知,也为应对极端熵增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时痕经》的修订工作完成,时痕笔自动飞回殿堂的展柜中,笔尖的时熵宝珠闪烁了三下,像是在宣告任务的完成。而此时,殿堂外传来一阵轻柔的能量波动,那是星海慈航的残识在靠近。
星海慈航是上古时期穿梭于各个时空的巨型飞船,它曾承载着维护时空秩序的使命,在一次对抗大规模熵爆的战斗中损毁,飞船的核心意识化作“残识”,在时熵之海中游荡了数万年。委员会成立的消息传出后,这缕残识便主动向殿堂靠近,它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