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转心磨(1 / 2)

开元路最东头有个靠山屯,屯子北面山坡上,不知哪朝哪代留下扇大石磨,磨盘有两人合抱那么大,磨眼能塞进小孩的拳头。年深日久,磨齿都快磨平了,平日里除了几个玩耍的孩童,没人理会它。

靠山屯地薄,庄稼长得勉强糊口。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清苦倒也踏实。村里有个老话:“靠山吃山,靠磨吃磨,不如靠自己两只手。”

这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北风刮得紧。村民赵老疙瘩从邻村喝喜酒回来,路过山坡时,隐约听见“咕噜咕噜”的声响。他壮着胆子走近一瞧,惊得酒醒了一半——那扇几十年不动的大石磨,竟在自己转动!

月光下,石磨慢悠悠地转着,磨眼里不见有人添粮,磨缝里却簌簌地往下落东西。赵老疙瘩伸手接了一把,凑到眼前一看,竟是白花花的大米,闻着还有股说不出的香气。

消息传开,全村人都涌到山坡上。可不是么,石磨真在自己转,磨出的米粒饱满晶莹,香气扑鼻。有胆大的尝了尝,连说好吃,比自家种的好上十倍。

“这是山神爷显灵啊!”村里最年长的孙老太爷颤巍巍地说。

村民们又是磕头又是烧香,忙活了一夜。天快亮时,石磨慢慢停了。

从那以后,石磨夜夜自转,总在子时开始,鸡鸣便停。磨出的香米不多不少,刚好够全村人一天的口粮。

起初,村民们还照常下地,把石磨米当作添补。可渐渐地,有人琢磨:既然有现成的米吃,何必起早贪黑地劳作?

“今天歇一天吧,反正有石磨米。”张三对李四说。

李四正腰酸背痛,一听有理,便也歇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过月余,靠山屯的农事就荒废了。田地里的杂草长得老高,也没人理会。男人们聚在村头赌博闲扯,女人们也比起了穿衣打扮。就连耕牛都懒洋洋地卧在圈里,肥了一圈。

只有村西头的王老倔还日日下地。他儿子劝他:“爹,有现成的米,您还折腾什么?”

王老倔哼了一声:“天上掉馅饼,底下准有陷阱。老祖宗说得好,便宜莫贪!”

可惜没人听他的。村民们越发懒散,就连取米都推三阻四,今天你家去,明天我家去,为这事没少吵架。

奇怪的是,石磨米虽然香糯,吃了却不如从前顶饿。而且村民们脾气也变了,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得面红耳赤。整个靠山屯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焦躁气息。

转眼到了春耕时节,别村的农民都在地里忙活,靠山屯却静悄悄的。孙老太爷的孙子铁柱年轻气盛,竟提议把石磨抬回村里,省得天天上山取米。

就在他们准备动手的那天傍晚,村里来了个白胡子老翁,拄着拐杖,衣衫褴褛,挨家挨户讨口水喝。

走到赵老疙瘩家,赵老疙瘩正闲得发慌,没好气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正忙着吗?”

走到李四家,李四媳妇撇嘴:“要饭也不挑时候,我家米虽多,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走到张三门口,张三正在院子里晒乘凉,眼皮都不抬:“村口有溪水,自己喝去。”

老翁一路走到村西头,王老倔正在整理农具,见状连忙起身:“老人家快请坐,我给您倒碗热水。”

老翁接过水碗,慢慢喝着,眼睛却盯着王老倔院角一小片绿油油的菜地。

“别人都不种地了,您为何还劳作?”

王老倔笑道:“手脚做惯了,闲不住。再说,万一哪天石磨不转了,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老翁点点头,又问:“那石磨米可好吃?”

“实不相瞒,我一口没尝。”王老倔压低声音,“我总觉得那米邪性,吃了让人变懒。您看我们村,从前勤快得很,如今却......”

老翁长叹一声:“勤勉是福,懒惰是祸啊。”

当晚子时,村民们照例上山取米,白胡子老翁也跟了去。只见石磨果然自己转动,磨出的米在月光下泛着异样的光泽。

赵老疙瘩边装米边抱怨:“这米好是好,就是不管饱,一天得吃五顿!”

李四媳妇接茬:“就是,而且吃了脾气大,我家那口子昨天为个破碗跟我吵半天!”

众人正七嘴八舌,老翁突然走到磨前,厉声喝道:“不劳而获,米将成石!”

说罢,他举起拐杖,朝石磨中心猛地一戳。

轰隆一声,石磨应声而倒,磨盘裂开一条大缝。更奇的是,磨槽里白花花的香米,眨眼间变成了灰扑扑的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