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心愿篮(1 / 3)

古时候,南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里住着个叫秋娘的农妇。秋娘命苦,早年丧夫,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如今儿女们各自成家,就剩她守着几亩薄田和一间老屋过日子。

秋娘有件宝贝,是个磨得发亮的藤篮。这篮子是她祖母传下来的,用了大半辈子,边角都磨出了光泽。村里人常见秋娘提着它上山采药、下地摘菜,谁家需要帮忙,她也总是提着这个篮子装上些自家种的瓜果前去探望。

这年冬天特别冷,秋娘的风湿病又犯了,疼得整夜睡不着。一晚,她实在难受,便拿出纸笔,歪歪扭扭写了“盼天暖,病痛消”几个字,折好放进藤篮,挂在床头才勉强睡去。

说也奇怪,第二天一早,久违的太阳真的出来了,暖洋洋的照进屋里。更神奇的是,秋娘的风湿痛竟然轻了大半,能下床走动了。

起初秋娘只当是巧合,没放在心上。过了几日,隔壁王婆的儿子进山砍柴摔伤了腿,郎中说需要人参补气,可王婆家穷,哪里买得起人参?秋娘心里着急,晚上回家,忽然想起前几日的事,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纸上写下“求株好人参,治王婆儿子的伤”。

写完后,她小心翼翼把纸条放进藤篮,心里还笑自己糊涂,这怎么可能成真呢?

谁知第二天清早,秋娘开门就看见个外乡人站在门口,客气地问道:“大娘,我赶路渴了,能讨碗水喝吗?”

秋娘热心肠,不仅给了水,还拿出两个杂面馍馍招待。外乡人感激不尽,从行囊里掏出个布包说:“我是采药的,没什么值钱东西,这有株刚挖的山参,不成敬意,还请收下。”

秋娘愣住了,打开布包一看,真是株上好的人参!她连忙推辞,采药人却执意留下,告辞离去。秋娘赶紧把人参送去王婆家,王婆儿子的伤果然很快好转。

这下秋娘心里犯了嘀咕:难道这藤篮真有什么神通?

村里有几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才六岁,天天趴在村口土坡上,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秋娘每次路过都问:“娃儿们,在这做什么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在上学呢!听说城里孩子都能进学堂读书识字,我们没那福气,就自己在这儿假装上学。”

秋娘听了心里发酸。这些孩子家境贫寒,村里又没学堂,要想读书比登天还难。那晚回家,她思来想去,最后拿出纸笔,郑重地写下三个字:“建学堂”。

她把纸条放进藤篮,心里默默祈祷:“若这篮子真有灵性,就请帮帮这些想读书的孩子们吧。”

转眼过了半月,没什么动静。秋娘有些失望,心想也许前两次真是巧合。

不料有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富商,带着几个伙计,说是要去县城做生意,路过此地歇歇脚。那富商在村口大树下乘凉时,正好看见秋娘提着篮子给那些“假装上学”的孩子们送窝窝头。

富商好奇,上前问道:“这些孩子为何不去学堂,却在这里玩耍?”

秋娘叹了口气:“哪来的学堂啊!这些孩子家里穷,请不起先生,又没地方读书,只能在这里过过瘾。”

富商若有所思,跟着秋娘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看到村民们虽然贫穷却互帮互助的情谊,富商被深深打动了。

原来这富商姓周,年轻时也是穷苦出身,全靠一位好心人资助才读了书、做起生意。他当即决定:要在这里建一所学堂,还请一位先生来教书!

消息传开,全村沸腾。周商人说到做到,不出两月,一座崭新的学堂就在村东头建成了,还请来了一位落魄但很有学问的老秀才当先生。

开学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孩子们穿上最整齐的衣服,一个个高兴得像过年。周商人特意赶来,对秋娘说:“不瞒您说,那日我本是走另一条路,莫名其妙就拐到了你们村口,像是有人指引一般。现在想来,怕是天意如此啊!”

秋娘心里明白,这恐怕不是天意,而是藤篮的力量。

渐渐地,藤篮的秘密在村里传开了。起初秋娘还担心大家都来求这求那,会惹出什么乱子。但出乎意料的是,村民们知道了藤篮的神奇后,并没有贪心地为自己求财求福,反而都学着秋娘的样子,为他人许愿。

村西头的李老汉腿脚不便,独自一人生活。没过几天,就有人在藤篮里发现“求人帮李老汉修房顶”的纸条。第二天,几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就不请自来,把李老汉漏雨的屋顶修得结结实实。

卖豆腐的刘大嫂丈夫早逝,一个人撑起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