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黄河边上,有个小李庄,庄子里有个叫阿草的姑娘,那可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娃。
阿草三岁那年,黄河决堤,爹娘都被洪水卷走了,是村里的老篾匠李大爷从漂着的木盆里把她捞出来的。
李大爷无儿无女,就把阿草当亲孙女养。
他有一手编草编筐的好手艺,别人编的草筐用个一年半载就散架,他编的草筐能用上十年八年,就连草席铺在地上,雨水都渗不透。
阿草从小跟在李大爷身边,七岁学编草,十岁就能独自完成一个结实耐用的草筐。
她手巧心细,不但学会了李大爷的全部手艺,还自己琢磨出了新花样。
她现用一种叫“牛筋草”
的野草,晒干后浸泡在特制的草汁里,再慢慢编出来,成品格外结实,还能防水。
“爷爷,您看这样编是不是更密实?”
小阿草常举着自己新编的草筐问李大爷。
李大爷捋着花白的胡子,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孩子,你比爷爷强,这手艺后继有人了!”
可惜好景不长,阿草十五岁那年,李大爷一病不起。
临终前,他把阿草叫到床前:“孩子,这编草的手艺你已经青出于蓝了。
记住,手艺不只是糊口的本事,关键时刻能救人性命。”
阿草泪眼婆娑地点头,李大爷又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布包:“这是我一辈子琢磨出的秘方,怎么选草、怎么处理、怎么编织,都在里头。
你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将来定能让这手艺扬光大。”
李大爷走后,阿草一个人住在村头的小茅屋里,靠编草编为生。
她编的草筐、草席格外结实耐用,渐渐有了名气,连县城里的人都特意来买。
尤其是她编的粮囤,粮食放在里头,既不返潮也不生虫,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一个阿草编的粮囤为荣。
阿草心地善良,村里谁家困难,她总是少收钱甚至不收钱。
邻居张寡妇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她就经常帮着编些草筐让张寡妇拿去卖;村东头老王头腿脚不便,她主动上门帮他修好了破旧的草屋顶。
村里人都说:“阿草这姑娘,手艺好,心肠更好。”
转眼阿草十八岁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大姑娘,提亲的媒人踏破了门槛,可阿草总是婉言谢绝。
她心里装着草编,每天不是研究新花样,就是教村里的姑娘媳妇编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这年夏天,天气格外反常。
连续下了半个月的暴雨,黄河水位涨得老高,小李庄地势低洼,村民们忧心忡忡。
这天夜里,雨下得更大,雷声震天响。
阿草被暴雨声惊醒,点亮油灯,心里七上八下的。
她想起爷爷说过,大洪水来时,木头门板都能被冲碎,只有柔韧的东西才能在水里保命。
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现:既然草编能防水,为何不能编成草筏呢?
说干就干,阿草立刻动手,把家里储存的干草全搬出来,按照编草席的方法,但加厚加固,编成了一个个四方形、能容两三个人的草筏。
她特意用了加倍的牛筋草,编得密密实实。
刚编完第三个草筏,就听外面人声鼎沸,有人大喊:“决堤了!
黄河决堤了!”
阿草推开窗一看,魂都快吓飞了。
浑浊的洪水像一头猛兽,已经冲进了村子,低处的房屋转眼就被淹了半截。
村民们惊慌失措,哭喊声、呼救声混成一片。
阿草立刻把草筏推到院里,水已经齐腰深了。
她大声呼喊邻居:“张婶!
快带孩子们过来!
上草筏!”
张寡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踉踉跄跄地过来,阿草帮他们爬上草筏。
说也神奇,这草筏浮在水上稳稳当当,水一点也渗不进去。
“大家别慌!
跟我学,把能浮的东西都绑在一起!”
阿草一边喊,一边教被困在屋顶上的村民用门板、木桶制作简易浮具。
她来回穿梭在洪水中,把自己编的草筏送给老弱妇孺,又帮年轻人扎制浮具。
村西头的老王家地势最低,一家五口被困在快要被淹没的屋顶上。
阿草奋力划着一个草筏过去,分两次把他们全部转移到安全的高地。
洪水肆虐了一整夜,阿草几乎没停过。
她记不清自己救了多少人,只记得双手被草绳磨得血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