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收养,带到了南方。
养父母待他如亲生,供他读书识字,直到去年相继病逝。
临终前,他们告诉小宝他的身世,并鼓励他回乡寻亲。
小宝决定留下来,陪伴年迈的祖母。
他在忆念亭旁又建了两间屋子,平日里帮着接待来访的客人,听他们倾诉心事。
一天,静明道长来访,见到小宝后,微微一笑:“看来,忆念亭终于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李婆婆拉着孙子的手,对静明说:“道长,我现在终于明白了。
如果当年我饮下了忘忧泉的水,就不会有今天的重逢。
痛苦是爱的代价,而记忆,是爱的延续。”
静明点头:“正是。
泉水能让人忘记痛苦,但也让人忘记了爱。
你选择了记忆,也就选择了爱的可能。”
小宝听着她们的对话,不解其意。
李婆婆便将忘忧泉的传说和自己当年的选择告诉了孙子。
“奶奶,”
小宝感动地说,“您知道吗?您不仅坚守了对我们的记忆,还帮助了那么多的人。
这座忆念亭,比那忘忧泉更加珍贵。”
静明道长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从袖中取出一卷古籍,递给小宝:“这是我珍藏多年的《道德经》抄本,现在就赠予你。
希望你日后能继承你祖母的志愿,将这座忆念亭的精神传承下去。”
小宝恭敬地接过经书,郑重承诺。
多年后,李婆婆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按照她的遗愿,小宝将她安葬在忆念亭旁的山坡上,那里可以俯瞰整个亭院和远处的忘忧泉。
小宝继承了祖母的事业,继续经营忆念亭,接待那些心灵受创的旅人。
他还娶了一位善良的姑娘,生儿育女,让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这片曾经只余悲伤的山林中。
静明道长仙逝后,她的弟子偶尔会来忆念亭静修,讲述忘忧泉与忆念亭的传说。
渐渐地,这里成了一处远近闻名的清修之地,但它的核心始终未变——不是让人忘记痛苦,而是帮助人们学会与记忆共存。
那眼忘忧泉依然静静地躺在崂山深处,泉水依然清澈甘甜,但很少有人再去饮用它。
更多的人选择来到忆念亭,倾诉自己的故事,然后在倾听与理解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正如李婆婆常说的一句话:“痛苦是爱的代价,记忆是爱的延续。
我们背负的不是痛苦,而是爱。”
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拂过忆念亭的檐铃,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铭记的故事,和那些选择背负记忆、勇敢活下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