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婆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然后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自己为何失败。
记住教训,比忘记痛苦更重要。”
老商人深受启,在亭中反思了三天,重新制定了经商计划。
几年后,他专程回来感谢李婆婆,还捐资扩建了忆念亭。
最让李婆婆难忘的,是一位在战乱中失去全家的老兵。
他来时带着一壶酒,说要饮完泉水再喝酒,彻底忘记过去。
李婆婆没有直接劝阻,而是问:“你的家人,他们最喜欢你什么?”
老兵愣住了,随后眼中泛起泪光:“我女儿最喜欢我讲的故事。”
“那就给我讲一个吧,就当是替她听的。”
老兵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从军前的,战场上的,还有他想象中家人现在的生活。
讲到最后,他泪流满面,却不再提饮泉水的事。
“谢谢你,老人家。”
老兵离开时说,“我明白了,只要我还记得他们,他们就还活着,活在我的记忆里。”
岁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
忆念亭已从最初的小亭子扩建为一个包括亭子、三间厢房和一个小院落的建筑群。
这里成了那些心灵受创之人的暂栖之地,李婆婆的善举也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有人专程前来捐赠物资或帮忙。
静明道长如今已很少出现,她年事已高,多在深山深处的道观中静修。
偶尔来访,她会带来一些山珍草药,与李婆婆品茶论道。
“你可知,这忘忧泉的来历?”
一次品茶时,静明忽然问道。
李婆婆摇头。
“传说数百年前,有一位将军,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部下。
他悲痛欲绝,来到这崂山深处,现了这眼泉水。
饮下泉水后,他忘记了那场惨烈的战役,却也忘记了自己为何从军,忘记了那些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
“后来呢?”
“后来他成了普通的山民,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在市集上遇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认出了他,称他为‘将军’,并告诉他,她的儿子曾是他的部下,为了掩护他而牺牲。
将军却一脸茫然,完全不记得这一切。”
静明道长轻叹一声:“老妇人悲痛欲绝,不是因为儿子战死,而是因为儿子用生命保护的人,竟然完全忘记了他的存在。
将军这才意识到,忘记是一种背叛。
他回到泉水边,想要找回记忆,却为时已晚。”
李婆婆听后久久不语。
“所以,守护忘忧泉的真正意义,”
静明继续说,“不是阻止人们饮水,而是帮助他们明白:有些记忆,即使再痛苦,也值得背负。”
一个春日的午后,一位年轻的货郎路过忆念亭。
他二十出头,眉清目秀,自称从南方来,一路贩卖杂货为生。
李婆婆照例热情地招待他,为他端来热茶和点心。
年轻人很有礼貌,言谈举止不像普通商贩,倒像是读过书的人。
“老人家,您一个人住在这深山里,不孤单吗?”
年轻人问。
李婆婆笑了:“来这里的人很多,我不孤单。
倒是你,年纪轻轻,为何独自远行?”
年轻人的眼神黯淡下来:“我在寻找我的祖母。
十多年前,战乱中我们失散了,那时我还小。
后来我被带到南方,如今长大成人,便回来寻找亲人。”
李婆婆的心猛地一跳:“你的祖母她叫什么名字?”
“她姓李,人家都叫她李婆婆。
我们原本住在山下的杨家村。”
李婆婆的手开始颤抖,茶杯差点掉在地上。
她仔细端详年轻人的面容,果然在那眉宇间看到了熟悉的影子——那是她儿子年轻时的模样。
“你你的小名是不是叫小宝?”
李婆婆声音颤抖。
年轻人惊讶地看着她:“您怎么知道?难道您”
“我是你的奶奶啊,小宝!”
李婆婆老泪纵横,伸出颤抖的手抚摸孙子的脸,“你脖子后面,是不是有一块蝴蝶形状的胎记?”
年轻人猛地跪下,泪如雨下:“奶奶!
我找得您好苦啊!”
祖孙二人抱头痛哭,把积攒了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
原来,当年小宝确实被叛军掳走,后来被一对无子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