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o2章 忘忧泉(2 / 4)

忧泉。

李婆婆跪在泉边,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个憔悴不堪、白苍苍的老妇人。

她伸出颤抖的双手,想要捧起那能让她忘却痛苦的泉水。

“且慢。”

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李婆婆吓了一跳,回头看见一位身着灰色道袍、头乌黑、面容却看不出年纪的女子站在不远处。

她气质出尘,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您就是忘忧泉的守护者吗?”

李婆婆问道。

道姑微微点头:“贫道静明,守护此泉已三十余载。

老人家,你为何要饮这泉水?”

李婆婆泪如雨下,将自己的遭遇一一道来。

说到小宝可能被叛军掳走时,她已泣不成声:“这痛苦太深太重,我再也承受不起了。

求道长让我饮下泉水,忘记这一切吧。”

静明道长轻轻叹息:“每一个来此的人,都像你一样,背负着难以承受的痛苦。

他们都以为忘记是解脱,却不知忘忧实则是背叛。”

“背叛?”

李婆婆不解。

“你若饮下泉水,忘记了过去,那些你爱的人,不就等于从未在你的世界里存在过吗?你与他们的点点滴滴,欢笑与泪水,不都成了虚无吗?这不就是对他们的背叛吗?”

李婆婆怔住了,她从未这样想过。

静明继续道:“痛苦是爱的代价。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深爱过。

忘记痛苦,就等于否定了那份爱。”

李婆婆望着清澈的泉水,心中天人交战。

最终,她缩回了手,泪水滴入泉中,漾起圈圈涟漪。

“您说得对。”

李婆婆哽咽道,“如果我忘记了铁柱和小宝,这世上还有谁会记得他们?还有谁会为他们流泪?我宁愿带着这份痛苦活下去,也不愿背叛我对他们的爱。”

静明道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实属难得。”

李婆婆没有饮下忘忧泉的水,但她在泉边感受到了一种奇特的平静。

她在离泉不远处的空地上搭了一间简陋的茅屋,决定在此住下。

起初,她只是每日打扫泉边的落叶,保持环境的整洁。

后来,她开始在泉边放置几个石凳,供偶尔来访的旅人歇脚。

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来到泉边,他衣衫褴褛,神情恍惚。

见到李婆婆,他喃喃道:“这就是忘忧泉吗?我要忘记,忘记我欠下的赌债,忘记我因此失去的妻儿”

李婆婆给他端来一碗清水,轻声问:“忘记了,她们就从未存在过,你舍得吗?”

男子愣住了,随后抱头痛哭。

李婆婆静静地听着他倾诉,直到夜幕降临。

男子离开时,虽然眼圈红肿,但眼神已不再恍惚。

“谢谢您,老人家。

我不会忘记她们,我会努力挽回,哪怕只能远远看她们一眼。”

这件事给了李婆婆启。

她开始用收集来的木材和石块,在泉边搭建一座小亭子。

静明道长偶尔会来看她,有时还会带些食物和工具。

“你为何要建这座亭子?”

静明问。

李婆婆一边打磨石料,一边回答:“既然这么多人带着痛苦来到这里,不如让他们有个歇脚说话的地方。

有时候,把痛苦说出来,比忘记它更有用。”

静明点头微笑,不再多言。

亭子建好后,李婆婆给它取名“忆念亭”

,意为纪念而非忘记。

她在亭中准备了茶水、纸笔,还有几个舒适的蒲团。

忆念亭建成后,陆续有人慕名而来。

他们大多是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人,来到忘忧泉想要解脱,却在李婆婆的开导下,选择了面对而非遗忘。

有一位年轻女子,未婚夫在赶考途中遇害,她悲痛欲绝,来到忘忧泉想要忘记这段感情。

李婆婆对她说:“你若忘记,这世上就再无人记得他的好,他的梦想。

他的生命,不就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

女子沉思良久,最终没有饮泉水。

她在亭中坐了一整天,写下了一纪念未婚夫的诗。

离开时,她对李婆婆说:“我要替他活下去,看遍他未能看到的风景。”

还有一位老商人,因经营失败倾家荡产,想要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