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借汝头颅,以儆三军(2 / 5)

前的皇恩浩荡!

    然而,还不等他们从这道釜底抽薪的阳谋中挣扎出半分对策,第二日,小太监那张带着含蓄笑容的脸,便再次飘然而至。

    这一次,他带来的,是《恤兵令》。

    “……朕巡视天子屯,见屯中流民得田而喜,不禁感慨万千。思我边镇将士,为国戍边风餐露宿,其家人或耕种于军屯,然所获几何?朕闻,军屯之田多有被奸猾之徒、不法之辈侵占,以致劳者无食,战者无粮,此等情状,令朕寢食难安,痛心疾首!”

    院中的将领们个个垂下了头,军田如何变成了他们的私产,在座的每一个人手上都不干净。

    “故朕决意,由锦衣卫北镇抚司主导,抽调京营新军将士为佐,即日起,对延绥、固原、榆林、宁夏四镇之军屯田亩,进行重新勘测、登记、造册!务必将每一寸土地都厘清归属,将朝廷赐予兵士之份地,悉数还于兵士之手!如此,方能使我大明将士,战时用命,闲时有养,再无后顾之忧!”

    旨意宣读完毕,整个院落空谷般的寂静。

    如果说第一道旨意是在军官和士兵之间划开裂痕,那这第二道旨意,就是用皇帝的权威将这道裂痕硬生生撕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深渊!

    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为底层士卒申冤做主之人。

    这是诛心!

    更可怕的是执行者——锦衣卫主导,京营新军为佐。这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皇帝不相信他们,也不相信陕西的任何地方势力。他要用自己带来的刀,亲自来切这块长满烂肉的糕点。

    杜文焕只觉后背冷汗涔涔,而堂中诸将更是心胆俱裂。

    皇帝的屠刀已然悬颈,可他们连挣扎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

    只因他们这些总兵、参将,哪个不是宗族盘根错节?

    家小亲眷或在京师,或在原籍,无一不在天子股掌之间,此乃投鼠忌器。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豁出一切揭竿而起,又能如何?

    谁敢说自己麾下那点兵马,能敌得过秦良玉亲自调教出的三千白杆军和天子一手整练出的一万京营新军?

    以卵击石!

    这两道无形的枷锁,早已将他们捆得动弹不得。

    因此,第三日,当那个小太监第三次出现在院中时,许多将领的腿肚子都在打颤。

    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等待他们的,又会是怎样一道让他们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的圣旨。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第三道旨意字里行间,竟满是温情与体恤。

    《荣退令》。

    “……众卿皆我大明之干城,戎马一生,功在社稷。然岁月不居,时不我待,朕念及部分老将年事已高,或身有旧伤,不堪战阵。若强留于军中,非但于国无益,亦是朕为君之不仁也。”

    “故朕特开恩旨:凡军中副将以上将领,若自觉年老体衰,可向兵部自请‘荣退’。朝廷将核其历年功勋,并参照其‘献出’之田产几何,一次性赐予巨额荣养银两,以安享晚年。”

    读到这里,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连呼吸都屏住了。

    小太监微微一笑,继续念道:“……凡荣退者,可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或入京营新设之‘讲武堂’,由陛下亲选名师教导,以承父志,他日为国效力。此为朕于众劳苦功高之臣,一片爱惜之心也。钦此。”

    旨意念完,院中先是死寂,继而响起一片粗重的呼吸声。

    这……这是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