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柑肃复(1 / 3)

954师顺利占领张掖的捷报传至第六军指挥部时,军长正站在挂着甘青地区舆图的木桌前,指尖在嘉峪关与玛曲的位置轻轻点过。

舆图上标注的红色箭头已从东部国境线一路向西延伸,此刻,另一支主力部队955师正沿着河西走廊的古道,向着“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疾驰而去。

这支华夏军部队的军容堪称严整——士兵们身着深灰色军装,腰间束着牛皮武装带,肩上扛着制式步枪,队列如刀切般齐整。

马蹄踏在戈壁的碎石路上,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扬起的沙尘在西风中缓缓落下,仿佛在为这场注定毫无悬念的接收仪式铺路。

嘉峪关城楼上,清军士兵早已没了往日的精气神。

他们穿着浆洗得白的号服,领口和袖口磨出了毛边,腰间的弯刀连刀鞘都有些变形。

城垛后的士兵们要么倚着城墙缓缓滑坐下去,要么扶着雉堞勉强站立,每个人的脸颊都深陷下去,眼窝泛着青黑,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这是断粮一个月后最直观的模样。

“弟兄们,再撑撑,说不定朝廷的粮车今晚就到了……”

城楼上,一个满脸胡茬的老兵沙哑着嗓子安慰身边的年轻士兵,可他自己的声音里却没半点底气。

谁都清楚,自从满清政府宣布将政权移交华夏的文书送达嘉峪关那日起,从兰州方向来的补给线就彻底断了。

嘉峪关地处戈壁腹地,周围百里皆是荒滩,既无耕地可种,也无水源可渔,全靠朝廷按月调拨的粮草度日。

如今补给断绝,城内外的百姓早已靠着挖野菜、煮骆驼刺充饥,守军们更是把库存的马料都掺着沙土煮了吃,若不是城内百姓偶尔偷偷塞来半块糠饼,恐怕早就撑不到今天。

守城的将李大宝,是清廷出了名的“三代忠良”

他的祖父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父亲在甲午年间战死在黄海海战,到了他这一辈,守嘉峪关一守就是二十年。

接到慈禧太后“移交嘉峪关于华夏军”

的密旨时,身边的副将曾劝他

:“将军,咱们不如带着弟兄们往新疆走,好歹能留条活路,何苦在这死等?”

可李大宝却摇了摇头,指着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

的匾额说:

“我李家三代吃朝廷的俸禄,守的就是这道国门。

如今朝廷有令,我若弃城而走,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

当955师的先头部队出现在嘉峪关外的戈壁尽头时,城楼上的清军士兵先是警惕地举起了步枪,可看清那支队伍的军容,所有人的动作都僵住了。

几个年轻士兵甚至忍不住哭出声来——他们知道,终于不用再挨饿了。

“开门,迎接华夏军!”

李大宝拄着佩剑,咬着牙从城楼上走下来。

他的步伐有些踉跄,每走一步都要扶一下城墙,原本挺拔的脊梁也因为饥饿变得有些佝偻。

当城门缓缓打开,华夏军士兵列队走进城内时,李大宝突然挺直了身子,对着955师师长敬了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声音虽然微弱,却字字清晰:

“嘉峪关守将李大宝,奉清廷旨意,今日将嘉峪关正式移交华夏军。

二十年戍边,今日终得交差……”

话音刚落,他的身体便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直直地倒了下去。

955师师长见状,立刻抬手喊道:“医疗兵!

快带担架来,给李将军和所有守军检查身体!

炊事班,马上架锅熬粥,多放米,熬得稠一点!”

士兵们的行动迅而有序。

医疗兵背着药箱穿梭在守军之中,给每个人递上生理盐水和压缩饼干;

炊事班的士兵则在城门口的空地上支起了十几口大铁锅,劈柴、生火、淘米,动作一气呵成。

当第一锅热气腾腾的米粥熬好时,满城的人都围着锅边,捧着粗瓷碗,小心翼翼地喝着粥,不少人喝着喝着就哭了——这是他们一个月来,第一次吃到正经的粮食。

就在955师接收嘉峪关的同时,950师正朝着玛曲进。

玛曲地处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是藏、汉、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西北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

这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牵着马队的商人,有的来自四川雅安,带着茶叶和丝绸;

有的来自青海西宁,驮着皮毛和药材;还有的来自甘肃兰州,运着瓷器和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