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汽水的气泡还热闹。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许大茂就扛着摄像机在院里转,镜头对着沾着露水的牵牛花拍了半天,嘴里还念叨:“这晨露,这花苞,拍出来绝对有诗意。”
张爷爷背着个竹筐往外走,筐里装着把小铲子:“我去后山坡挖点野菜,中午给孩子们做荠菜饺子。”
许大茂的镜头立刻跟过去,“张爷爷,您慢点走,回头我给您剪段‘山间寻味’的镜头,准能感动观众。”
张爷爷笑骂:“别跟拍了,再拍我把你镜头盖给掀了。”
槐花和弟弟背着书包准备上学,路过许大茂身边时,被他一把拉住:“来来来,拍个‘上学路’的片段,就走慢点,笑着点。”
槐花拉着弟弟的手,慢慢往院外走,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了些光斑,弟弟的书包上挂着个小铃铛,走一步响一下。
许大茂举着摄像机跟在后面,嘴里不停念叨:“再自然点,对,槐花你回头冲弟弟笑一个……完美!”
走到胡同口,正碰见王奶奶挎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刚蒸的糖包。
“哟,拍电视呢?”
王奶奶笑眯眯地把个糖包塞给弟弟,“拿着路上吃,甜丝丝的。”
许大茂赶紧把镜头转过去:“王奶奶,您说两句祝福的话呗?就祝咱院越来越好。”
王奶奶对着镜头,笑得满脸褶子:“祝咱院的老的少的,都平平安安,吃嘛嘛香!”
说完又觉得太俗,补了句,“跟这糖包似的,日子过得甜甜糯糯的!”
摄像机“滋滋”
转着,把这画面收了进去。
送走槐花和弟弟,许大茂又扛着摄像机往傻柱的厨房钻。
傻柱正蹲在灶前烧火,锅里煮着荠菜,绿油油的菜叶子在水里翻卷。
“傻柱哥,说说你这饺子馅咋调的?”
许大茂把镜头对着锅,“给观众透个秘方呗。”
傻柱往灶里添了把柴:“哪有啥秘方,就是荠菜焯水挤干,拌点肉末,加勺香油,再撒把虾皮——关键是荠菜得新鲜,今早张爷爷刚挖的,带着土腥味呢。”
“这土腥味就是灵魂啊!”
许大茂感慨着,镜头扫过墙上挂的干辣椒串,“您这厨房看着真有生活气,比饭店后厨接地气多了。”
傻柱笑了:“饭店哪有咱这实在,咱这饺子,每个里都得包颗虾仁,咬开能看见红的,鲜着呢。”
正说着,远娃媳妇端着盆面粉进来:“面醒好了,开始擀皮不?”
她手上沾着面粉,在围裙上蹭了蹭,“许大茂,别总对着锅拍,拍我擀皮呗,我这手法,我妈教的,说是‘转着擀,皮薄边匀’。”
许大茂立刻把镜头转过去:“得嘞!
这传统手艺必须拍!
家人们看仔细了,这才是真正的手工饺子皮,比机器压的有嚼劲!”
远娃媳妇左手转着面团,右手持擀面杖,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渐渐变成张圆圆的薄皮,边缘带着自然的波浪纹。
“看,这样包出来的饺子,边厚底薄,煮的时候不容易破。”
她拿起张皮,舀了勺馅放在中间,双手一捏,饺子就站成了个圆鼓鼓的小元宝。
许大茂的镜头怼得很近,连她指尖沾的面粉都拍得清清楚楚。
“绝了!
这手艺比饭店的师傅还厉害!”
他啧啧称奇,“家人们看到没,这才叫过日子的样子,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摆盘,是实打实的香!”
上午十点,电视台的人果然来了,扛着大摄像机,还跟着个举话筒的记者,姑娘扎着马尾,笑起来有两个酒窝。
“各位街坊邻居好,我们是《城市里的烟火气》节目组的,今天来记录下咱们院的日常,大家该干啥干啥,不用拘谨哈。”
许大茂赶紧把那块“文明示范户”
的牌子又擦了擦,指挥着:“张爷爷,您往竹椅上坐,手里拿个蒲扇,就像平时纳凉那样。
三大爷,您把算盘拿出来,假装算账……”
张爷爷挥了挥蒲扇,没好气地说:“装啥装,我平时纳凉可不端着,得把鞋脱了,光脚踩凉席才舒坦。”
说着就把布鞋蹬掉,光脚往竹椅上一翘,蒲扇“啪嗒”
拍在腿上,活脱脱平时那模样。
记者姑娘“噗嗤”
笑了:“这样就挺好,真实最打动人。”
她举着话筒走到三大爷桌边,“大爷,您这是算啥账呢?”
三大爷推了推眼镜,算盘打得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