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策划了一场“透明工厂”活动,邀请欧洲客户代表到轧钢厂实地参观。
客户们穿上防尘服,走进氢冶金车间,亲眼看到清洁的生产过程、精密的检测设备,以及“钢铁大脑”系统的实时监控。一位德国客户感慨道:“周,我参观过全球上百家钢厂,你们的绿色水平是最高的。”
这次活动后,欧洲的订单量激增了30%。周子轩也在市场实战中,逐渐培养出了战略眼光。
除了周子轩,“星火计划”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来自云南山区的苗族姑娘阿依,凭借在“钢铁大脑”维护中的出色表现,被选入计划。她不仅学会了英语和编程,还能独立带队完成系统升级。周阳在员工大会上表扬她:“阿依是我们‘星火计划’的骄傲,她证明了只要有能力,无论出身何处,都能在轧钢厂发光发热。”
为了让“师徒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培训体系结合,周阳还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邀请厂里的技术大拿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年轻员工。老技师王师傅,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常说:“当年周厂长(周胜)手把手教我,现在我教年轻人,这就是传承。”
周胜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关心着厂里的事。周阳每天都会给他读《钢铁行业动态》,讲厂里的新鲜事。听到“星火计划”培养了很多年轻人,周胜欣慰地说:“好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厂子才有希望。”
大院里的老邻居们,也见证着周家的变化和轧钢厂的发展。刘大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轧钢厂的“星火计划”;李阿姨的女儿,成了阿依团队里的程序员。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把周阳、周子轩当作榜样,梦想着长大后能进入“最厉害的钢厂”工作。
周末,周子轩带着女儿囡囡回大院。囡囡已经上小学了,她最喜欢听太爷爷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周胜握着重孙女的小手,慢悠悠地说:“囡囡,钢铁是硬的,但人心要热。当年我们盖厂子,全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囡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头对周子轩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去钢厂,像太爷爷和爷爷一样,造最厉害的钢铁!”
周子轩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大院的故事、周家的故事、轧钢厂的故事,都在以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这天,周阳难得有空,陪周胜在大院里散步。夕阳下,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周胜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子们,对周阳说:“阳阳,爸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厂子有多大,而是你们兄弟(指周阳和轧钢厂这个‘大家庭’)都有了担当,大院里的人都过得好。”
周阳握住父亲的手,感受着那份苍老却温暖的力量:“爸,您放心,我会守住这份家业,守住这份温情。”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轧钢厂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周阳提出了“钢铁生态系统”的概念,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减排,还要参与到下游的回收利用中。
周子轩带领团队,与汽车厂商合作,建立了钢材回收网络。他们研发的“钢材身份识别系统”,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每一卷钢材的去向和回收情况。当一辆新能源汽车报废时,其车身的轧钢材料可以精准回收到指定工厂,重新冶炼成新的钢材,实现闭环利用。
这项技术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特斯拉的供应链负责人专程来到轧钢厂,洽谈合作事宜:“周先生,贵厂的闭环回收系统,正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
与此同时,周阳开始布局未来的前沿技术。他与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液态金属电池”和“金属3d打印”的研究。周子轩则专注于人工智能在钢铁生产中的深度应用,试图构建一个真正的“智慧钢铁生态”。
在轧钢厂的未来科技馆里,展示着各种前沿技术的模型:用氢基钢打印的桥梁构件、能自我修复的智能钢材、为航天器提供的特种合金……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周胜已经很少去厂里了,但他会让周阳把科技馆的照片带回来给他看。看着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图片,他总是笑着说:“真好,比我当年想的,还要好。”
大院的老人们,也时常聚在一起,谈论着轧钢厂的新变化。他们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但他们知道,周家的钢厂,一直在为国家、为社会做着有意义的事。
又是一个周末,周子轩带着囡囡在大院里玩耍。囡囡拿着一个钢铁模型,跑过来问周阳:“爸爸,我们的钢厂以后能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