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别开生面的恩科(4 / 5)

若每个民夫发八十文钱,工费将多出三百文;若每个民夫发七十文,工费将缺少四百文。”

    “问:这批民夫有多少人,库吏提了多少银钱出库?”

    “请将解题之法详细列出,只写答案者视为无效。”

    看到题目,吴熙只扫了一眼就笑了。

    这不就是《九章算术》里的“盈不足”么?

    面对这道看似简单的算术题,他只是略加思索,便在卷上列出了清晰的演算步骤。

    “盈率:八十文;盈数:三百文;不足率:七十文;不足数:四百文。”

    “八十文减七十文,得十文,三百文加四百文,得七百文”

    “求人数用实除法,七百文除十文,得七十人。”

    “求总银以不足论,七十人乘七十文,得四千九百,再加四百,总共五千三百文。”

    “结论:降卒七十人,库吏共提出五千三百文。”

    整个解题过程,行云流水,逻辑清晰,尽显其扎实的算学功底。

    可吴熙倒是算清楚了,考场另一头的几个老秀才却是差点气晕过去。

    “简直俗不可耐!铜臭十足!”

    他低声咒骂道,

    “圣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开科取士,怎么能用这种题目?!”

    几个老秀才把手中的毛笔重重往桌上一扔,竟直接在草纸的背面,写下了一篇关于“君子不言利”的道德文章。

    几人一边写还一边暗自得意,这篇文章不仅能提醒主帅重视道德,而且还能体现自己的“风骨”。

    说不定,考官看了自己的文章,便会立刻把他们引为同道,推荐为官。

    可巡视的曾瑞看见几人奋笔疾书的模样,心中却充满了鄙夷:

    “一帮酸秀才,活该大把年纪考不中举。”

    “愚不可耐!”

    吴熙倒是不知道还有这档子事。

    他正准备看向第三道刑名法度题目时,却突然发现第二道题目中另有玄机。

    “库吏附笔后,将这笔工费从府库提出,皆是整贯铜钱。”

    整贯铜钱不应该是以千文为计的吗?

    怎么最后算下来,只有五千三百文?

    还差七百文去哪儿了?

    吴熙心中一惊,连忙提笔重新计算。

    可他算了好几遍,却发现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无差错。

    吴熙咬着笔杆,看着眼前的结果,有些难以置信。

    莫不是题目出错了?

    思来想去,吴熙还是在第二题后面补了一句:

    “窃以为当中有奸猾之徒,行虚报账目,侵吞工费之事,或为经办库吏所为。”

    他坚信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

    如果题目也没问题,那很可能就是下面办事的人出了问题。

    “但愿我没猜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