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5 / 7)

sp; 卢象升觉得自己不能再一蹶不振了,他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改变大明。

    可屁股决定脑袋,卢象升的家庭出身和阶级,让他不可能选择重开大统。

    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学清流,学能臣。

    像海瑞一样直谏,像张居正一样改革。

    就这样,卢象升带着对底层百姓的怜悯,踏出了困守他两年的陵园。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主政生涯里,卢象升对于治下百姓都充满了恻隐之心。

    天启四年,为了躲开朝中党争,卢象升自请外放临清,治理当地的漕运和耕作。

    在临清三年,他谨守清、慎、勤,让当地百姓吃饱穿暖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以工代赈,官民两便。

    他主政时期,“积羡数千,清逋三万一千,有奇业”,连续在考课中获最上等,令木匠皇帝十分满意,甚至亲自下旨表彰。

    之后他因功升迁大名知府,更是把自己爱民的理念推行全府。

    当时的大名府,吏治腐败,豪强勾结官吏兼并土地、转嫁赋税,百姓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于往昔。

    卢象升上任后,亲自核查户籍与田册,将豪强隐瞒的土地重新登记,按“亩均赋役”原则分摊,同时严惩贪腐官吏。

    而他自己则“布衣素食,衙内无私财”,为下属树立标杆。

    整顿吏治后,他又兴修水利,赈灾救荒,崇祯四年大旱,他除了申请朝廷赈灾外,还带头捐出俸禄,设立粥厂。

    他规定“凡老弱妇孺,每日一粥,不得间断”,据《大名府志》记载,此举“活民数万”。

    除此之外,他又训练乡勇,兼顾防务,练出了一批可战之兵,挡住了当初后金入寇的劫掠。

    卢象升在大名府治行卓异,百姓称其“卢青天”。

    据《卢忠肃公年谱》记载,他离任时,“大名百姓沿街跪送,哭声数十里不绝,有老者捧麦饭送行,曰:‘公去,谁复念我等疾苦?’”

    当地士民后来为他立“生祠”,碑文中写道:

    “公来则田不荒、赋不重、夜不闭户;公去则民思之,如饥渴待饮”。

    再之后,卢象升接替了倒霉蛋蒋允仪,上任勋阳巡抚。

    卢象升接手时的郧阳可谓是残破无比。

    由于当时五省总督陈奇瑜组织的大会剿,各路流寇和官军在郧阳府共襄盛举,来来回回刮了不知道多少层地皮。

    因战乱和灾荒,各地流民不下百万,而且多依附起义军求生。

    面对如此情形,卢象升提出抚先于剿的政策,他划定荒田为屯垦区,给流民发放种子、耕牛,并规定垦荒三年不征税。

    而且他还亲自带人到流民聚集的山谷,劝告各路百姓重归朝廷治下,仅半年便招抚流民十余万。

    在卢象升的种种举措下,郧阳府终于重新焕发出了一点生机。

    他离任时,郧阳一带百姓自发建祠,香火不绝。

    有民谣传唱:“卢公来,流民归;卢公去,谁护衣?”

    甚至连曾参与起义的流民也感叹:“若早有卢公,我辈何至于此!”

    当然了,卢象升不光下马能理政,上马他还能冲锋。

    面对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的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