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格物启蒙。
这不是一门正式学科,而是更偏向于引导。
江瀚会抽出时间,亲自带领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
为什么沉重的舟船能浮于水?为什么杠杆可以省力?为什么会有四季和昼夜?
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提问的习惯,为下一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埋下种子。
两年开蒙期满后,通过考试的孩子则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江瀚称之为广识期。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拓宽视野,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科学思维,并开始逐步接触高级技能。
比如国学,难度增加后就会加入《论语》《孟子》等经典的选读,以及一些优秀的唐诗宋词鉴赏。
写作不止于文章,新增吏事课,培养基层行政基本功。
学子们将要学习,如何书写正式的奏报、公文、告示,要求文辞简练,逻辑清晰,直达要害。
算学也要进一步深化,引入《几何原本》的基础内容,并结合《九章算术》中的部分内容,要求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新增经义课解读政策、新增实技课,学习《农政全书》、《远西奇器图说》。
新增地理,记住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大致山川、险关、重镇,尤其要详细研究四川、陕西、湖广地理。
同时还有《坤舆万国全图》,让学子了解五大洲、四大洋的概念,知道泰西各国的大致位置。
这个阶段的学习,大概在四年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学子们就可以开始着手考试,准备入仕了。
如果有想法的,还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研究型的人才。
这个阶段的各个学科,基本都是最难的内容。
像是国学,基本就是围绕一些“治国难题”解读经义,学习更深度、详实的历史著作,并进行案例分析。
学子们需要撰写策论,书院还会并组织学员进行定时“策论交流”,就同一重大议题分组辩论。
江瀚或者一些官员会偶尔到场点评,从中筛选“有想法、敢直言”的优秀学员。
题目全部来自现实困境,如治理水患、推广新粮种、平定土司叛乱等,要求学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数据支撑、有具体步骤、有逻辑层次的解决方案。
甚至江瀚还开设了泰西语言,准备让学子们学习拉丁文或葡萄牙文。
目的除了交流,还可以第一手阅读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学术著作和图纸,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损耗。
从这个学府里考出来的学子,最优者可以直接进入关键衙门;普通的派往各地担任基层官吏或军官;
合格者则留校担任教习。
江瀚一行人走到城西,工部员外郎丁钧早候在书院门口了。
这地方原先是成都县治所在,经过改建之后,白墙青瓦,气象一新。
书院门前,还悬挂着江瀚亲笔题写的“天府书院”牌匾。
丁钧恭敬地引着江瀚、王承弼一行人入内参观,并详细讲解。
占地两百多亩的学院,被清晰地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操练区、行政后勤区四大功能板块。
其间以廊墙、甬道、林木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