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山长训话(1 / 5)

    就在中原战火纷飞、辽东半岛硝烟弥漫之际,偏安西南一隅的江瀚,近来却十分顺遂,颇有些春风得意的味道。

    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从四川各府州县陆续传来的奏报,皆是一片向好。

    奏报显示,各地的春耕事宜已经基本结束。

    新一年的禾苗都已插下,俏绿的景色,铺满了成都平原乃至周边丘陵的梯田。

    农部和工部牵头组织的水利工程,也都相继派上了用场。

    诸如都江堰的维护、各地堰塘水渠的疏浚,也在春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秋后的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外界传来的饥荒战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春闱和殿试也已相继圆满落幕。

    得益于学部早早放出的风声,明确了取士标准将倾向于通晓实务、能安地方者。

    那些刚从乡试中脱颖而出的新科举人们,没来得及有片刻松懈,便又纷纷埋头钻研起了如何治理新辟之地、安抚夷汉百姓、推广农耕教化等切实问题。

    有了明确的考纲指引,这批新科举人得以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了江瀚麾下首批扩招的进士。

    当然了,他们心里也很明白,科举过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考验。

    很快,这批新晋人才便被委以重任。

    授官时,江瀚毫不含糊,将其中近两百名最为年富力强的进士,一股脑儿地派往了刚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的贵州。

    他们将充任州县佐贰官、或者主持一县政务,以期尽快稳定地方,将贵州彻底消化。

    而剩下的八十余人,则被江瀚委任为“巡按使”,悄悄撒向了四川各州县。

    他们的职责旨在考察民情、暗访吏治、查验政策落实与否,并有直接向汉王府上奏的权利。

    这批耳目撒下去,四川的官场将迎来一次全面的检验。

    军事方面,贵州战事已经告一段落,部分参战部队开始有序撤回四川休整。

    首批撤回的主要是伤员,江瀚特意下旨,准予他们三个月的长假,并拨付钱粮医药,让他们能安心在家养伤。

    至于那些不幸阵亡的将士,遗体已经就地妥善安葬,只带回了象征身份的腰牌。

    依照成例,江瀚亲自主持了祭祀仪式,并将这批阵亡将士的灵位迎入英烈祠,享受四时祭祀。

    祠堂内清烟缭绕,牌位层层迭迭,无声诉说着创业的艰难与代价。

    此外,前来投诚的邓玘所部,则就近安置在了剑州,交由守将董二柱负责甄别、整编。

    愿继续从军的,便打散编制补入各营,接受统一的训练和指挥;

    不愿再当兵的,则发给少量路费,遣返还乡。

    不出所料,其中选择留下的明军士卒占了大多数。

    毕竟乱世之中,当兵吃粮好歹是一条活路,而且听说汉王麾下军饷发放及时,比在明军中有保障得多。

    这些选择留下的兵卒,便与他们的老长官邓玘一道,暂驻于剑州大营,接受全新的军纪条令和思想熏陶。

    江瀚从邓阳的密信中已经知晓,邓玘是斩了明军参将方国安才得以南下投诚的,这份“投名状”足以显示其决心。

    而另一位降将马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