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书院课业(1 / 7)

    在教习昌宇的指引下,江瀚很快便来到了丙字三号斋的教室外。

    随着他推门迈进教室,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七十三名童生齐刷刷地站起身来,声音清脆而整齐:

    “山长好!”

    见此情形,江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点了点头,伸手向下按了按:

    “好,好,好,都坐。”

    “坐下说话。”

    孩子们这才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聚焦在讲台之上。

    第一堂课是国学启蒙,身旁侍立的昌宇也适时将一本《三字经》递到了江瀚手中。

    作为启蒙读物,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将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授课,重在拆解其中义理。

    今天要讲的部分,正好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江瀚拿起册子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子,都是提前备好的教案。

    这教案自然是昌宇早就准备好的,毕竟讲学归讲学,动动嘴就行了,哪能让日理万机的王上亲自动手准备。

    江瀚略一沉吟,但他却并没有照本宣科。

    在座的可都是孤儿,在他们面前讲孝顺父母,属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讲讲‘孝’字。”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双亲早亡的孤儿,对于孝,可能没什么概念。”

    “其实,孝之一字,不仅仅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

    “咱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恩义二字。”

    “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含义。”

    “你们坐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师长教导,有同窗相伴,这便是养恩。”

    “同样,书院里的每一位教习,照顾你们起居的每一位管事,辛勤耕作供养米粮的农夫,工坊里打造桌椅的工匠……”

    “他们各司其职,才有了你们今天的温饱和学业。”

    “所以,书中所说的孝于亲,其核心并不只在于生身父母;其核心在于感恩与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回报呢?”

    江瀚自问自答道:

    “对于你们已经战死的父辈,最好的回报,就是不负他们的牺牲。”

    “他们用战斗开辟了此间乐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用学问和本事,继承遗志,守住这片美好.”

    江瀚这番话,将孝字的内涵,从狭义的孝顺父母,巧妙地扩展到了知恩图报的层面。

    同时,他也在这帮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有恩要报,那么有仇呢?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人为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当然了,这并非坏事,孝顺父母乃是汉家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推广和赞扬的。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