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随机分析终将弥合理论与工业的鸿沟(1 / 5)

    遗憾的是,实验室中并没有监控,正如周振自己的办公室里也没有监控一样,他不希望自己工作的时候还有人一直盯着自己,所以他也没有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

    好消息是,走廊上有监控,可以看到谁在这几天进出了实验室。

    吊诡的是,这几天除了王启明和陈辉两人,就连林浩都没有进过实验室。

    查监控的时候林浩忍不住脸红了好一会儿,这种偷懒被当众抓包的感觉,还是相当社死的。

    “如果不是陈教授,我实在想不出来会是谁了。”

    看完监控,周振对王启明说道。

    人们常说,当排除所有不可能的答案,剩下的那个,不管再荒谬,都只可能是正确答案。

    但在陈辉在几分钟之内解决了困扰他们数年的问题,和有神秘的力量将这迭草稿纸放在林浩书桌上,这两个答案之间,周振一时间竟然觉得难以抉择。

    因为这两个答案都太过荒谬了。

    幸好,他们可以直接问陈辉。

    ……

    蓉省的十月,蝉鸣依旧裹着暑气往会议室玻璃缝里钻。

    蓉省一汽大众采购部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很足,可王建国攥着第三次检测报告的手心里全是汗——报告边角被他捏出了毛边,“总氧含量0.0062%“的红章像团火,在他胸中燃烧。

    对面的东瀛代表松本一郎正慢条斯理地擦拭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他面前的日式茶盏还冒着热气,青瓷杯底压着份日文检测报告,封皮上的“JFE钢铁”logo在灯光下刺得人眼睛疼。

    “松本先生,”王建国把第三次检测报告推过深木色会议桌,“这是我们委托郭嘉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做的,总氧含量超标0.0012%,夹杂物评级II级——你们JFE的标准是总氧≤0.005%,评级I级。”

    他指节敲了敲报告,“三次了,第一次说运输震动影响,第二次说实验室温湿度不对,第三次连检测设备都要质疑。”

    松本终于摘下眼镜,用丝帕仔细擦拭镜片,动作慢得像在表演,“王桑,”

    他的华夏话带着刻意的腔调,“洁净钢的检测不是买白菜,需要专用设备校准。”他突然抬手指向窗外,“你们蓉省的湿度比东京高30%,普通光谱仪在这种环境下……”

    “够了!”技术部老陈猛地站起来,把桌上的氧氮分析仪说明书拍得啪啪响,“我们用的就是东瀛岛津的MOA-7000F,和你们JFE实验室用的是同型号!上个月刚请东京实验室远程校准过,误差不超过0.0001%!”

    他涨红了脸,“你们倒说说,到底是我们设备不行,还是你们的钢不行?”

    会议室陷入死寂。松本的嘴角扯出一丝冷笑,从西装内袋抽出份文件推过来,“王桑,你们知道洁净钢检测为什么需要我们东瀛设备吗?”

    他的指尖划过文件上的专利号,“这台MOA-7000F的核心算法,还有氧氮分析的校准程序,都是JFE的专利。”他忽然提高声调,“你们每次检测都在用我们的技术,现在倒来质疑结果?”

    “是我们的钢有问题,还是你们拿到专利技术了也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