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首的官差斜睨了萧琰一眼:“你是谁?竟敢管官府的事!刘老爷已在县衙打点好了,今日必须将人带走!”
“我乃萧家村的萧琰,曾在京城求学。”萧琰不卑不亢地说道,“官差大哥,律法虽严,却也讲人情。这位乡亲家中尚有老幼,若被抓走,家人如何生存?还请大哥三思。”
官差见萧琰谈吐不凡,又提及在京城求学,心中有些犹豫。这时,刘老爷带着几名家丁匆匆赶来,看到萧琰,冷哼一声:“哪里来的黄毛小子,也敢管老子的事?这穷鬼欠我地租,就该被抓去坐牢!”
萧琰怒视着刘老爷:“刘老爷,你身为地主,本该体恤乡亲,如今却逼得乡亲家破人亡,难道就不怕遭天谴吗?”
“天谴?老子有钱有势,天也奈我何!”刘老爷嚣张地说道,又对官差喝道,“还愣着干什么?把人带走!”
官差不敢违抗,再次上前抓人。萧琰见状,挡在村民身前:“谁敢动他,先过我这一关!”他握紧拳头,眼中满是坚定。村民们见萧琰为他们出头,也纷纷围了上来,与官差对峙。
刘老爷见村民们群情激愤,心中有些害怕,却仍嘴硬道:“好,好!你们等着,我这就去县衙告状,说你们聚众抗法!”说完,便带着家丁狼狈地离开了。
官差见刘老爷走了,也不敢再抓人,悻悻地离开了萧家村。村民们围上来,纷纷向萧琰道谢:“萧公子,多谢你为我们出头!”
萧琰叹了口气:“乡亲们,刘老爷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想办法应对。”他知道,刘老爷在县衙有关系,若真的告到县衙,村民们恐难抵挡。
当晚,萧琰召集村民们在祠堂商议。一名年长的村民说道:“萧公子,刘老爷与县令是拜把子兄弟,我们去县衙告状,也是白费功夫。不如,我们凑些银两,送给刘老爷,求他放过那位乡亲。”
“不可!”萧琰摇头道,“刘老爷贪得无厌,今日我们送了银两,他日他定会变本加厉地欺压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忍让,必须想办法揭露他的恶行,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我们没有证据,如何揭露他的恶行?”一名村民问道。
萧琰沉思片刻,道:“刘老爷抢占良田、欺压百姓,乡亲们手中定有线索。我们可以收集他的罪证,再联名上书,送到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按察使大人公正廉明,定会为我们做主。”
村民们听后,纷纷点头赞同。接下来的几日,萧琰带领村民们收集刘老爷的罪证——有的村民拿出了刘老爷强占良田的地契,有的村民写下了刘老爷逼债伤人的证词。萧琰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又写下一封联名信,带着几名村民代表,前往府城。
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戒备森严,萧琰等人几经周折,才见到了按察使周大人。周大人接过证据和联名信,仔细翻阅后,沉声道:“没想到竟有如此恶霸欺压百姓,本官定会彻查此事!”
萧琰连忙拱手道:“多谢大人为民做主!”
周大人随即派人前往萧家村调查,核实了刘老爷的罪行。不久后,县衙便传来消息——刘老爷被革去功名,没收家产,其所占良田归还给村民,逼债伤人之事也被依法处置。
萧家村的村民们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纷纷来到萧琰家中道谢。萧老秀才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琰儿,你做得好!为父没白教你读书识字。”
萧琰笑道:“爹,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为百姓谋福祉。”
经历了这件事,萧琰在村中威望大增。他不仅继续在私塾教书,还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生活。萧家村渐渐变得更加富裕,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日,萧琰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是苏凝所写。信中说,汉王已被判处流放,周勇、张诚等人也被依法处置,朝廷局势稳定,德王十分挂念他,邀请他若有机会,再到京城一聚。
萧琰读完书信,心中感慨万千。他提笔回信,感谢德王和苏凝的挂念,说自己如今在家乡过得很好,若有机会,定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