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一)(3 / 4)

我。”

    随后,李顿便吩咐下人给萧琰安排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并给了他一些银钱,让他安心备考。萧琰心中感动不已,他知道,自己遇到了贵人,秦王的帮助,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琰便在秦王府中安心备考。李顿时常会来书房看望他,与他探讨学问,有时还会给他讲一些朝堂上的事情,让他对朝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萧琰也不负所望,他日夜苦读,学识日益精进。

    转眼之间,科举考试的日子便到了。萧琰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考场。他知道,这是他实现梦想的机会,也是他报答秦王恩情的机会。在考场上,萧琰沉着冷静,文思泉涌,很快便完成了试卷。

    考试结束后,萧琰回到了秦王府,耐心等待着考试结果。李顿也时常安慰他,让他不要过于紧张。

    几天后,科举放榜的日子到了。萧琰早早地便来到了放榜的地方,人群熙熙攘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和紧张。萧琰在榜单上仔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当他看到“萧琰”两个字赫然出现在榜首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成功了!他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了新科状元!

    萧琰连忙跑回秦王府,向李顿报喜。李顿看到萧琰兴奋的样子,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说道:“萧先生,恭喜你!你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日后在朝堂上,你定要坚守初心,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效力。”

    萧琰恭敬地说道:“多谢殿下的栽培和帮助,草民定当谨记殿下的教诲,不辱使命!”

    不久之后,萧琰便正式踏入了朝堂,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他在朝堂上兢兢业业,直言敢谏,很快便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而他与秦王李顿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长安城内的一段佳话。

    每当有人问起萧琰成功的秘诀时,他总会笑着说道:“我能有今日的成就,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要感谢秦王殿下的帮助。是他在我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给了我机会和希望。他让我明白,在这乱世之中,依然有正义和温暖存在。”

    而李顿也时常对身边的人说:“萧琰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良知的人。我之所以帮助他,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更是因为我相信,像他这样的人,定能为朝廷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萧琰在朝堂上不断晋升,最终成为了一代名相,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秦王李顿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他们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着,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萧琰身着崭新的翰林院编修官服,立于大明宫的紫宸殿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自高中状元踏入朝堂已有半载,他始终谨记秦王李顿的教诲,秉持初心,每日埋首于案牍之间,梳理典籍、草拟文书,不敢有丝毫懈怠。翰林院虽无实权,却是接触朝政核心的重要场所,同僚们多是出身世家的子弟,对他这个寒门出身的状元郎,态度各异。有人敬佩他的才学,时常与他探讨经义;也有人嫉妒他的机遇,暗中排挤、刁难。

    这日,萧琰奉命整理近年的赋税文书,却在其中发现了一桩惊天秘密。江南苏州一带的赋税记录存在严重纰漏,每年上报的粮税数额与实际收缴数额相差甚远,差额竟达数十万石。苏州乃是江南富庶之地,赋税向来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如此巨大的差额,背后定然隐藏着贪腐舞弊之事。萧琰出身苏州,深知家乡百姓的疾苦,若此事属实,不知有多少百姓被层层盘剥,生活雪上加霜。

    他心中怒火中烧,当即决定将此事禀报给朝廷。可转念一想,此事牵扯甚广,苏州的地方官员背后定然有朝中重臣撑腰,若贸然上报,不仅可能无法揭发真相,反而会引火烧身。他想起了秦王李顿,当初若不是秦王出手相助,他早已命丧张府恶奴之手,如今面临如此棘手的局面,或许只有秦王能助他一臂之力。

    当晚,萧琰避开众人耳目,悄悄来到秦王府。李顿正在书房批阅奏折,见萧琰深夜来访,神色凝重,便知他定有要事相告。“萧编修深夜前来,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李顿放下手中的朱笔,示意萧琰坐下说话。

    萧琰起身拱手,将自己在赋税文书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