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二)(3 / 5)

击退了恶霸。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走到萧琰面前,躬身说道:“萧大人,末将奉秦王殿下之命,前来保护大人的安全。”

    萧琰心中一暖,他没想到,李顿竟然如此细心,早已料到他在江南会遇到危险,提前派军队前来保护他。“多谢将军及时赶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萧琰拱手说道。

    “大人不必客气,这是末将的职责所在。”将领说道,“秦王殿下还吩咐末将,若大人在江南遇到任何困难,可随时调动这支军队,务必保证大人的安全和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了军队的保护,萧琰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他继续加大调查力度,不仅彻查了苏州的贪腐舞弊之事,还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了江南的其他地区。在他的努力下,江南一带的贪腐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萧琰在江南的工作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好评。圣上得知后,龙颜大悦,下旨表彰萧琰,并将他晋升为吏部侍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二)(第2/2页)

    萧琰接到圣旨后,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秦王李顿的支持和帮助。若不是李顿在他危难之际多次出手相助,他恐怕早已淹没在朝堂的暗流之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萧琰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便来到秦王府,向李顿道谢。“殿下,臣能有今日,全靠您的支持和帮助。您的大恩,臣永世不忘!”

    李顿笑着说道:“萧卿,你不必如此客气。你能在江南做出如此卓越的成绩,全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我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了你一些帮助而已。如今你晋升为吏部侍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吏部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关系到朝廷的兴衰荣辱。你一定要秉持公正,选拔贤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臣遵旨。”萧琰躬身说道,“臣定当不负殿下的期望,为朝廷选拔更多的贤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后,萧琰在吏部侍郎的职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选拔官员注重品德和才能,不徇私情,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李顿也始终在朝堂上支持着萧琰,两人相互配合,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也在长安城内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暮春时节的长安,细雨如丝,将朱雀大街旁的柳梢染得愈发翠绿。萧琰身着绯色吏部侍郎官服,缓步走出吏部衙门,指尖还残留着卷宗上朱砂的凉意。自调任吏部侍郎已有半年,他始终牢记秦王李顿的嘱托,以“选贤任能、黜陟公平”为准则,整顿官员考核制度——废除了世家子弟凭门第免试的旧例,要求所有待任官员必须通过策论与实务考核,哪怕是三公九卿的子弟也不例外。

    这日午后,萧琰正在府中审阅江南道官员的考核案卷,书童突然慌张地闯进来:“大人,不好了!大理寺的人来了,说您……说您在考核中收受贿赂,要带您去问话!”

    萧琰手中的朱笔“啪”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红痕。他起身时衣袖扫过案几,堆叠的案卷散落一地,其中一本封皮上“苏州知府柳承业”的名字格外刺眼——三日前,他刚驳回了柳承业的晋升申请,理由是其任内治水不力,导致苏州去年汛期堤坝溃决,百姓流离失所。而柳承业正是当朝太傅柳渊的嫡孙,柳家在朝中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不等萧琰细想,大理寺少卿周显已带着十余名差役走进庭院,冷面说道:“萧侍郎,有人揭发你利用考核之便,收受吴州商人万两白银,还伪造考核结果打压忠良。陛下有旨,命你即刻随我入大理寺接受调查。”

    “周少卿,”萧琰稳住心神,目光清亮,“我萧琰任职半年,从未收受分文贿赂,考核结果皆有卷宗为证,何来伪造一说?还请容我向陛下奏明实情。”

    “萧侍郎还是先跟我们走一趟吧,”周显挥手示意差役上前,“至于实情,到了大理寺,自然会让你说个明白。”

    差役们上前要拿人,萧琰府中的老管家突然挡在身前:“大人是朝廷命官,你们怎能如此无礼!”周显不耐烦地一脚将老管家踹倒在地,冷声道:“抗命不遵,便是与朝廷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