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
天亮时,老汉划着艘渔船在砖窑后的芦苇荡里等他们。阿福被裹在渔网里,萧琰则扮成渔夫。船桨拨开晨雾时,他看见京城的城墙在远处若隐若现,城楼上飘扬的龙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芦苇叶划过船帮,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叹息。
“萧公子看,那是东厂的快船!“ 老汉突然压低声音。三艘乌篷船正从上游驶来,船头插着的黑旗上,绣着只睁着血眼的蝙蝠。萧琰将阿福推进船舱,自己操起船桨往芦苇深处划。快船越来越近,他听见上面传来王体乾尖利的嗓音:“抓住萧琰者,赏银千两!“
芦苇秆子在船两侧剧烈摇晃,萧琰的手掌被船桨磨出了血泡。突然,他看见前方水面上漂着片荷叶,昨夜下过雨,叶心盛着的露水在晨光里像碎银。他猛地想起父亲教过的《水战策》,调转船头往荷叶最密的地方划去。
东厂的快船果然被密集的荷叶缠住,船桨搅得荷叶翻飞,墨绿色的汁液溅了满船。萧琰趁机将渔船划入条狭窄的水道,两岸的芦苇高得遮住了天。他回头望去,看见王体乾站在船头,手里的拂尘被风吹得笔直,像条吐着信子的蛇。
船行至正午,终于到了永定河入海口。岸边停着艘准备远航的商船,老汉说这是往松江府运丝绸的,船主是东林党的乡绅。阿福已经醒了,抱着萧琰的腿哭:“公子,我叔叔说诏狱里的铁笼子,能把人活活夹成肉酱。“
萧琰蹲下来替他擦掉眼泪,指腹蹭过少年腿上狰狞的伤疤。远处的商船升起了帆,帆布上绣着的 “一帆风顺“ 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他突然站起身,对老汉说:“烦请转告杨大人,萧某不走了。“
阿福愣住了,老汉也急得直跺脚:“公子糊涂!留在这里是等死啊!“ 萧琰望着京城的方向,那里的炊烟正袅袅升起,像无数双伸向天空的手。“魏忠贤能封得住城门,封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他从怀里掏出那半张烧焦的宣纸,“我要去找能把这些事说出去的人。“
他想起昨日在砖窑外,听见两个窑工议论,说国子监的刘祭酒虽被魏忠贤罢了官,却还在偷偷刊印《酌中志》。那本书里记着魏忠贤迫害忠良的种种罪行,若是能送到南京的南都御史台,或许能有转机。
商船的鸣笛声在河面上回荡,萧琰将阿福托付给老汉:“告诉杨大人,江南的水是清的,总有一天能洗干净京城的血。“ 他转身往回走时,芦苇在风中倒伏,露出身后越来越小的船影。
夕阳西下时,萧琰回到了京城外的乱葬岗。老周的尸首已经不在东厂牌坊上了,有人说被野狗拖到了这里。他在白骨堆里翻找,终于在块断裂的石碑下,看见那件沾着血的粗布短褂。坟头的狗尾巴草被风吹得摇晃,像在替死者点头。
夜幕降临时,萧琰敲开了国子监后街的一扇朱漆小门。开门的老仆看见他,吓得差点瘫倒在地:“萧公子?您怎么还敢回来?东厂的人昨天刚来过!“ 萧琰拨开他往里走,正院的石榴树下,刘祭酒正坐在石凳上翻书,月光照在他花白的胡须上,像覆了层霜。
“后生可知,你现在是京城头号要犯?“ 刘祭酒翻过一页书,书页泛黄的边缘写着蝇头小楷。萧琰从怀里掏出那半张宣纸,老人的手指突然开始颤抖:“这是... 杨涟的笔迹?“
“学生想借先生的刻书坊一用。“ 萧琰躬身行礼,“哪怕只有一夜。“ 刘祭酒望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哽咽:“好,好啊... 我还以为,这京城的骨头都被阉党敲碎了呢。“
刻书坊的油灯亮到了天明。萧琰蘸着墨汁,将阿福的遭遇、老周的死、魏忠贤篡改科举名次的证据,一笔一划写在宣纸上。刘祭酒在一旁拓印,苍老的手握着刻刀,在木板上刻下 “阉党乱政录“ 五个字,刻得太深,木屑里渗出血珠。
天快亮时,书终于印好了。三百本线装书堆在桌上,油墨的香气混着血腥味,形成种奇特的味道。刘祭酒将书分装在十个竹篮里,递给十个穿着不同服饰的少年:“记住,要让京城的每个茶馆、每个私塾都